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近日回应“人工智能类似互联网泡沫”的说法,指出当前计算需求坚实可靠,与互联网时代的虚高态势截然不同。

这位掌门人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查询速度的加速,市场对算力的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泡沫的相似性并非源于核心技术及其行业影响力,而是体现在股票估值和投资者曾目睹的疯狂收益上。尽管英伟达在过去数月中屡破股价纪录,黄仁勋却直言人工智能存在“泡沫”风险。
在《金融时报》的“现代人工智能思想”专栏中,黄仁勋提出关键论点:与互联网时代铺设的“暗光纤”不同,人工智能领域正在产生真实的算力需求。他解释道:“互联网泡沫时期部署的光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而如今几乎每块GPU都在全速运转。”
所谓“暗光纤”,是指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过度铺设光缆形成的冗余基础设施。当时运营商为抢占先机大量埋设缆线,最终因实际需求不足导致投资回报趋近于零,这种超前建设本质上创造了虚假需求。
黄仁勋指出,当大众仍将人工智能等同于ChatGPT或图像生成应用时,该项技术已发展到能够“通过研究实现有效思考与自我验证”的阶段。他论证道:企业算力需求不仅呈几何级数增长,查询量持续攀升也印证了需求的真实性。
尽管我们不对算力需求与两次技术浪潮的关联性妄下论断,但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确实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来自英伟达、AMD或英特尔等企业的算力支持。然而大规模建设仍面临制约因素:其一是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问题,其二是如微软等云服务提供商能否有效整合各家人工智能芯片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