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软几乎能卖出任何产品——即便是相对冷门的Xbox Series主机也已售出数千万台。这家企业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无论你是否喜欢,很可能都曾为微软贡献过营收。但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回溯1980年代中期,当时连Windows能否持续生存都是未知数,微软正与IBM合作开发旨在取代Windows及其依赖的DOS系统的替代品:OS/2系统。虽然最终未能撼动Windows的市场地位,但OS/2在PC用户中口碑极佳。尽管如此,某个特定版本的OS/2确实成为了微软有史以来销量最惨淡的产品——即OS/2 for Mach 20,该版本仅售出11份,其中8份惨遭退货。

Cover Image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80年代中期。那时计算机正逐渐普及但尚未全面渗透生活,许多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过渡期,但其预算观念仍深植于1960年代的办公模式。计算机设备价格高昂却代表着未来趋势,因此说服企业财务部门为公司电脑投入巨额预算尚具可行性。

然而到1980年代末,PC技术呈现爆炸式发展:短短数年间,处理器从4.77MHz的8位总线8088升级至33MHz的32位总线386DX,显示技术也从单色屏跃升至支持256种鲜艳色彩的SVGA。这种飞速迭代伴随着高昂成本,要想在几年内说服财务部门批准新PC采购计划堪称艰巨任务。此时若能用扩展卡实现硬件升级,以远低于新机的成本获得近似新PC的性能体验,无疑更具说服力。

这种市场诉求催生了当时极受欢迎的“加速卡”,包括微软推出的Mach 10硬件升级卡。该产品通过带状电缆连接主板CPU插槽,用卡载的高速8086处理器及独立内存取代原CPU。尽管仍受限于8位系统总线与低速存储设备,但在CPU密集型任务中确实带来显著性能提升。

Mach 10因定价过高未能广泛流行,但微软——或许受早年Apple II的CP/M扩展卡大获成功的鼓舞——决定推出升级版Mach 20。新款增加多项功能:可通过子卡直接扩展内存,节省主板宝贵扩展槽;更将处理器从8086升级至更快的80286。

Mach 20市场反响依旧平淡,但微软仍为其专门开发了OS/2 for Mach 20系统。据传该版本创下微软史上最低销售记录,具体数字虽已无从考证,但微软元老雷蒙德·陈(Raymond Chen)在著作中透露:“据接手该产品技术支持工作的专员回忆,‘OS/2 for Mach 20’总计售出11份,其中8份被退货。最终仅三位客户保留产品,而技术支持专员曾与其中两位直接沟通过。”

尽管“操作系统仅售出11份且超七成退货”听起来颇具戏剧性,但细究之下合情合理:该版本必须配合小众的Mach 20硬件使用,而OS/2系统本身在当时仅被硬核玩家所熟知。多数退货者可能是在未充分了解产品特性的情况下盲目购买。那三位最终保留产品的用户或许对体验相当满意,但真相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文章标签: #微软 #OS2系统 #加速卡 #硬件升级 #销售记录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