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地球》彻底动摇了《异形》系列的根基。诺亚·霍利(Noah Hawley)打造的这部系列剧,将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原版电影的科幻悬疑与《普罗米修斯》的沉思哲学深度巧妙融合,呈现了一个关于企业政治、人造意识,当然还有试图杀人的巨大恐怖异形的迷人故事。

尽管截至本文撰写时,《异形:地球》第二季尚未获得续订确认,但即便没有后续季度,现有的八集内容也已是对该系列前提的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意的诠释,同时仍保留了前作的精神内核。尽管《异形:地球》本身品质出众,但若能忽略该剧最显著的特征,观剧体验将更上一层楼。
《异形:地球》本可轻松成为与《异形》毫无关联的原创系列
《异形:地球》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即便将其所属的经典系列元素彻底剥离,故事本身也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该剧在《异形》正史中的地位本就存疑。故事虽设定在雷德利·斯科特首部电影的两年前,但这更多体现在视觉风格与科技设定上,而非实际剧情。《异形:地球》自成一体,其时间背景完全可设定在最初两部电影的任何时期。剧集所处时代的具体细节实则无足轻重。
当试图将《异形:地球》的事件与我们熟知的《异形》电影正史对应时,这种疏离感愈发明显。虽非明确重构正史,但在地球出现异形以及维兰德-汤谷公司(Weyland-Yutani)在诺斯特罗莫号事件前就与之深度牵扯的设定,与过往时间线衔接得颇为生硬。
《异形:地球》究竟哪些部分真正需要依托《异形》系列?
倘若将《异形:地球》中的维兰德-汤谷公司更名,并用同样恐怖的全新原创怪物替代剧中的异形,那么这部剧集完全能成为一部不隶属于任何现有IP的全新科幻电视剧。仅需些许表面改动(如合成人独特的白色“血液”),便无人会察觉该剧与《异形》系列的关联。然而吊诡的是,故事仍可按现有脉络原封不动地展开。
观众或许能从其复古未来主义风格中察觉到《异形》的影响,但过去四十多年间,大量科幻作品都曾受《异形》与《异形2》视觉风格的启发。凭借其地球背景(一个《异形》电影从未深入探索的舞台)以及形形色色的外星怪兽设定,《异形:地球》本可伪装成一部无IP烙印的作品——若非那标志性的异形面貌。
剧中仅有一处情节真正依赖于该系列的特定套路:亚瑟(Arthur)遭受破胸之刑。从亚瑟被抱脸虫附体的那一刻起,观众便知其命运已定。而斯米(Smee)和斯莱特利(Slightly)懵然不知地将这位注定灭亡的科学家送至莫罗(Morrow)手中的过程,更使得紧张感层层递进。
整个抱脸虫-破胸者的循环过程是《异形》系列闻名遐迩的标志,也是本剧中难以无缝移植到非系列故事中的唯一元素。若能解决这一点,将《异形》的痕迹从《异形:地球》中彻底剥离将出人意料地简单。
若作为原创科幻剧集,《异形:地球》会更好吗?
归属于《异形》宇宙固然为《异形:地球》提供了比原本可能获得的更广阔的平台,但这也限制了其未来季度的潜在发展方向。诺亚·霍利对正史的处理较为宽松,但这种自由度终归有限。《异形:地球》不可能摧毁维兰德-汤谷公司,也无法描绘异形对地球的全面入侵,而原创系列则完全具备这种可能。
知晓某些结局注定不可能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剧情的悬念感——如同观看《星球大战》前传时深知欧比旺·克诺比(Obi-Wan Kenobi)不会丧命。《异形:地球》在引导观众关怀角色方面做得可圈可点,因此戏剧张力更多系于角色命运,而非整个世界的存亡。然而在后续季度中,《异形:地球》或许会渴望将格局拓展至全球或星际层面,将人类命运真正置于险境。
与《异形》系列的关联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干扰。无论有意无意,观众总在寻觅与下一部电影的关联或隐藏彩蛋。这固然偶有回报,但也时常令其偏离对当下剧情的专注。
同样,《异形》品牌也带来了《异形:地球》未必总能满足的期待。温迪(Wendy)将异形视同宝可梦般对待的方式,鉴于该物种在《异形》全系列中展现的残暴本性,显得格格不入;但倘若这是一种原创生物,便无人会提出质疑。
或许,将《异形:地球》视作原创系列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成为某个宏大故事的“开端”。正因其《异形》的背景,我们深知《异形:地球》仅是宏大画卷上新增的一笔——是那本我们早已读过的书中插入的一个章节。若《异形:地球》是一部全新之作,其未来故事、衍生作品与世界构建的可能性,将是无穷无尽、引人入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