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基础奠定于56年前。然而,如同历史上许多伟大时刻,首个通过分布式分组交换网络发送的计算机间通信故事,始于一声沉闷的嘶响而非轰隆巨响——更讽刺的是,这场划时代的通信竟以系统崩溃和一个拼写错误收场,可谓极具现代主义特质。

若您曾了解互联网发展史,必然听说过阿帕网(ARPANET)。1969年10月29日晚10点30分许,两位科学家对当时四个节点中相距350英里的两套系统展开通信测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查利·克莱因(Charley Kline)准备在这个初生的分布式网络上发送首条信息。在这个历史性时刻,他仅输入五个字母“LOGIN”作为通信内容。然而当传输至“LO”时,斯坦福研究院(SRI)的比尔·杜瓦尔(Bill Duvall)接收端计算机系统突然崩溃——这场开创性实验的开端堪称戏剧。
克莱因当时并未意识到此举的重大意义,他与杜瓦尔立即投入故障排查。最终发现作为连接设备的接口消息处理机无法承载传输负荷——这些被视作“调制解调器”的设备设计速率仅为每秒10字符,而“LOGIN”信息的传输速率高达每秒5000字符。经过一小时紧急调整,科研人员通过修改通信缓冲区大小并重建系统,终于使这个分布式分组交换网络实现稳定通信。
初代阿帕网仅包含四个节点:除前述的UCLA和SRI外,还有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与犹他大学的系统,共同构筑了互联网的雏形。
在万维网诞生前二十年间,发端于军事科研的阿帕网络持续演进:电子邮件(1971年)、TCP/IP协议开发与标准化(1973-83年)、域名系统(1983年)、NSFNET网络部署(80年代中后期)直至1990年前后万维网技术体系成型。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转的命脉,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两个颤动的字母:“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