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游戏电脑令人印象深刻,但归根结底,它们运行的仍是原本为笔记本电脑和廉价电脑设计的集成显卡。这意味着其在图形性能方面存在明显瓶颈。为帮助用户清晰了解不同设备兼容的游戏,微软推出了“手持设备兼容性计划”——这正是对Steam Deck认证系统的直接竞争。

根据ROG Xbox Ally发布前公布的标准,游戏将被划分为四个类别:
手持设备优化:无需任何调试即可流畅运行
基本兼容:可能需要在支持的手持设备上进行微调
不支持:无法在Windows手持设备上运行
未测试:尚未经过微软手持兼容性检测
一位微软代表透露,截至三周前,经测试的游戏中有85%属于“手持设备优化”或“基本兼容”类别。据悉测试优先覆盖了热门PC游戏及Xbox Game Pass游戏库中的作品。
随着手持游戏pc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新游戏的兼容性成为关键问题。采用2D图像或低多边形视觉风格的游戏通常都能流畅运行,除非需要调用反作弊系统等特定组件(这在基于Linux的SteamOS上常遇障碍)。但即便是专为游戏优化的设备,最新发布的3A大作在便携硬件上仍会显得力不从心。
以采用动态特效增强2D精灵画面的《空洞骑士:丝之歌》(Hollow Knight: Silksong)为例,该作被评为“手持设备优化”。而微软自家发行且登陆Game Pass的《天外世界2》(The Outer Worlds 2)却未进入兼容名单——与其他微软发行游戏类似,该作主要通过云游戏方式在多设备运行。
这项兼容性计划是微软的明智之举,要想与Steam Deck竞争并将ROG Xbox Ally打造为Xbox与PC游戏的双重选择,此举必不可少。但现有方案仍有改进空间:
首先这些兼容标签并未出现在微软/Xbox在线商店(至少在当前浏览器版本中)。用户需要访问特定浏览页面才能查看,其界面布局与标准商店截然不同(虽然后者提供跳转链接)。这与Steam平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直接在游戏页面醒目位置标注“已验证”标识。
更重要的是,当前兼容性列表页面不支持搜索功能。笔者只能通过倒序字母排列翻阅多页内容,才确认《天外世界2》未被收录。虽然页面支持按类型、年龄分级、价格等条件筛选,但奇怪的是:在手持兼容性筛选中仅显示“手持设备优化”游戏。点击“基本兼容”、“不支持”或“未测试”分类时(截至发稿)均显示无结果——这与Steam对未认证游戏仍标注“可玩”/“不支持”/“未测试”的做法形成对比。
该计划还面临硬件差异化的挑战。目前兼容性宣传页面仅提及ROG Xbox Ally(及性能更强的Xbox Ally X),这些设备是首批搭载Xbox全屏界面的产品,也是微软作为Xbox平台组成部分的默示认可。
但该界面将于明年登陆其他Windows手持设备(如联想Legion Go系列),更不用说采用稍弱硬件的旧款ROG Ally产品线。目前“Steam Deck已验证”适用于全系Steam Deck硬件,若新游戏仅能在ROG Xbox Ally上流畅运行,却无法兼容2024年发布的ROG Ally X,又或者同系列设备因芯片不同(如Ryzen Z1与Z1 Extreme)出现性能分层,该如何处理?
微软在这类事务上落后于Valve并不令人意外——毕竟Steam Deck已耕耘三年半之久。但随着手持设备高价策略引发争议,加之Xbox Game Pass自身发展需求,微软若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将Xbox平台打造得足够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