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cloud公司已计划于下月发射一颗配备英伟达H100 GPU的人工智能卫星。该公司最终目标是建设5吉瓦级的数据中心,而Rendezvous Robotics公司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联合创始人菲尔·弗兰克(Phil Frank)Ars Technica表示:“我们的使命是建造对太空具有实用价值的设施。”

Cover Image

在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下,数据中心建设已成为新一轮淘金热。支持者希望以指数级速度扩展算力,但这已超出我们现有的建设能力。同时,数据中心需要消耗巨大能源并配备冷却系统,可能对唯一的地球环境造成损害。相比之下,太空近乎无限广阔,且拥有太阳这颗永不关闭的天然聚变反应堆——这听起来像是个完美方案,不是吗?众多企业也认同这一观点,正汇聚力量探索这一里程碑式的机遇。

当前面临的挑战比表面看来更为艰巨:与卫星或望远镜不同,数据中心本质并非移动设备。历史上所有建设都集中于地面,采用在太空环境中无法实施的铺展式施工方案。因此,在太空部署数据中心需要前所未有的创新思维与执行效率——这正是Rendezvous Robotics的用武之地。这家太空建筑公司去年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今年9月完成种子前融资后正式走出隐匿模式。

数月后的今天,该公司已与英伟达的合作伙伴Starcloud签署协议,共同探索太空数据中心的发展机遇。这三家企业正携手重构新时代计算设施的运作模式。

Rendezvous的核心产品是基于模块的自主组装系统。其本质是搭载电池组、处理器等元件的功能模块,通过电磁装置在从航天器释放后自动展开。上图展示的正是层层堆叠的模块组件,它们将在脱离火箭后完成自我构建。该技术源自MIT媒体实验室的TESSERAE项目,其架构师阿里尔·埃克布劳(Ariel Ekblaw)正是Rendezvous Robotics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对TESSERAE进行过测试,但创始团队计划将其转化为商业项目,向Starcloud等太空建筑企业出售这项技术。

第三位联合创始人乔·兰登(Joe Landon)强调:“现有方案要么需要派遣技术人员携带工具进入太空组装,要么使用机械臂并精确规划每个动作,抑或设计复杂的折纸式机械折叠系统——这些都会限制建设规模。”而Rendezvous的技术可替代这三种方案,其设计具备高度可扩展性,完美契合人工智能GPU在卫星旁运行的太空愿景。根据协议,Starcloud将与Rendezvous合作定制适用于5吉瓦数据中心的专用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Starcloud宣称其数据中心将采用“宽度与长度均达4公里的超大型太阳能及冷却板”,其规模远超人类既往任何太空建造记录。Ars Technica测算指出,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阵列——人类迄今部署的最大太空结构——仅相当于Starcloud计划建造规模的0.005%. 正因如此,自主组装技术成为必然选择:在此量级上,传统技术(且不论太空领域本无常规可言)已远远落后,而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洪流从不会为任何障碍驻足。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此前相关报道作出回应,声称星链V3卫星“将实现这一目标”,且过程似乎相对轻松。当前在轨的V2卫星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Gbps,而即将推出的V3卫星将提升至1 Tbps. 通过星链计划,SpaceX已证明其能为全球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因此这位世界首富考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并非毫无依据。但与StarcloudRendezvous Robotics不同,我们仍需更多细节才能展望未来图景。


文章标签: #太空数据中心 #自主组装 #人工智能 #卫星技术 #太空建造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