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于2001年发布了初代Xbox,那时距离索尼推出PS2已整整过去一年,但我们最终见到的量产机型与最初展示的版本截然不同。最初的Xbox原型机设计极为独特——整体由金属打造,完全按照字母“X”的形状构造——但这仅是概念验证机。它造型独特、造价高昂,最重要的是完全跳脱了PC的设计思路,却最终止步于原型阶段。直到如今,Macho Nacho Productions通过一项史诗级项目让这台传奇主机重生,不仅致敬经典,更为其注入了现代科技灵魂。

这段近纪录片长度的视频堪称超越YouTube常规品质的杰作。它拥有惊人的制作水准、原创配乐,以及专业级的叙事手法,娓娓道来初代Xbox背后的传奇故事。即便不是复古游戏爱好者也会为之倾倒。视频贴心地划分为八个带时间戳的章节,我们强烈推荐完整观看。
尽管如今Xbox品牌备受争议,它仍是游戏产业的支柱之一,与索尼、任天堂共同构成了塑造无数人童年记忆的主机三巨头。不同于另外两家,微软(Microsoft)属于后来者,在第六代主机大战中才凭借初代Xbox加入战局。当时这家雷德蒙德巨头还只是PC领域的霸主(因而也被视为商务导向),它必须拿出令人瞠目的创新才能打消市场对其跨界能力的质疑。
这正是Xbox原型机诞生的背景。它由整块铝材雕刻而成,重达40磅,当年造价高达1.8万美元(经通胀调整后约合3.6万美元)。显然这样的成本不具备商业可行性——由于开发阶段过早,其内部甚至没有搭载完整的Xbox硬件——但它向世界证明了微软的决心。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三台留存的原型机被珍藏于微软全球各地的展厅中,静候人们隔着玻璃橱窗瞻仰。
为实现这个复刻计划,Macho Nacho集结了众多改装达人。项目始于Wesk基于高斯点云测量数据构建的XboxCAD模型。团队亲赴纽约微软体验中心多角度拍摄展出的原型机,甚至用卷尺精确测量玻璃展柜尺寸。经过多次本地打印测试后,最终文件交由PCBWay进行数控铣削——与原始工艺一样采用实心铝块加工。这次前后壳加后盖三件套的成本控制在约6000美元,相比微软当年的开销堪称超值。
在机箱加工期间,Xbox资深玩家Redherring32设计了定制USB-C供电模块(USB-PD),其屏蔽性能优于原始笨重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源方案。这使得复刻机仅需普通PD充电宝(尺寸小于手掌)即可驱动,与手机充电器完全通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台复刻机内部搭载的是真正的Xbox硬件而非模拟器。原始光驱、主板与手柄均被保留,与重新设计的供电系统协同工作。为赋予现代特性,Bingus对主机进行内核破解以运行自制程序,并用HDMI接口取代了过时的复合视频接口——这个细节恰好印证了原型机的年代感。
当内部改造与外壳加工全部就绪,组装环节正式启动。如上图所示,各个组件被安置在定制支架上,这些支架可精准滑入机壳内的卡槽。这种设计使所有部件仿佛悬浮在X形结构中,既确保稳固又便于维修。整机采用前后分体式结构,通过螺栓将前半部与主体紧密固定。
最后装配后盖时,团队还完成了一项画龙点睛的改造——位于主机中央的宝石核心。我们此前故意略过了Xbox原型机中央的绿色核心设计(该元素在量产版中得以保留),其灵感来源于核反应堆,象征Xbox蕴含的无限潜能。实际上这是穹顶透镜后的绿光装置,营造出宝石般的光效。虽然Macho Nacho在金属抛光等细节上都极致还原,但他们认为这个核心仍有升级空间:何不用屏幕取代简单光源?
开发者StuckPixel为树莓派Pico 2编写了专用程序,驱动一块尺寸完美的圆形屏幕。这块屏幕会随主机启动播放定制动画,关机时自动熄灭,保留原厂仪式感。Bingus还在机身后部设置了连接接口,方便后续更新屏幕显示内容。当前后宝石核心同步点亮时,这台传奇原型机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美重生。
Bingus计划带着这台杰作出席全球各大游戏展,为此My Case Builder专门设计了容纳主机及所有配件的定制防护箱。正是这样的项目成为了复古游戏文化的旗帜,展现了玩家社群中蕴藏的惊人才华与创造力,以及有限资源下所能达到的极致。尽管历经重重挑战,Macho Nacho打造的Xbox原型机复刻版无疑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更是改装史上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