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启动其宣称的全球首座海底数据中心,该设施位于上海沿海水面下35米深处,采用密封舱体结构和海水冷却技术。这个耗资2.26亿美元的项目坐落于上海南端的临港特殊综合保税区,被定位为新型节能节地云基础设施的原型。

Cover Image

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透露,项目全面建成后设计容量达兆瓦级,其中2.3兆瓦的首期工程已竣工。按规划实现24兆瓦容量后,临港设施将显著超越微软(Microsoft)早前的纳蒂克项目(Project Natick)实验规模——后者始终停留在研究模块阶段而未实现商业化部署。

该项目由国资背景企业联盟支持,包括申能集团(Shenergy)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China Telecom)仪电集团(INESA)中交三航局(CCCC Third Harbor Engineering)。运营方上海海珑(Shanghai Hicloud)表示,正就建设500兆瓦级海上版本的合作协议进行磋商。

其工程原理直观简明:将服务器机柜密封于防水胶囊中沉入海床,利用海洋环境自然散热。海珑(Hicloud)宣称,通过取消制冷机组并以海水作为冷源,其电能使用效率可降至1.15以下,优于陆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最佳平均值,也低于中国规定的1.25最低标准。

临港新片区明确其目标是将冷却能耗控制在总能耗10%以内,并完全采用海上风电供电。理论上这将形成近乎零环境足迹的数据中心,无需淡水消耗或电网接入,其95%电力来自海上风电。

微软(Microsoft)2013至2024年间通过纳蒂克项目(Project Natick)验证了相同理念,最终证实海底数据中心可靠性最高可提升八倍,但项目终止源于经济性不足与维护难题。该实验已悄然关闭,其技术成果已融入Azure平台的更广泛设计中。

海珑(HiCloud)面临的挑战在于规避类似困境。项目团队表示服务器安装在密封钢制胶囊内,表面覆有抗腐蚀涂层以应对盐水环境。开发方声称在示范阶段,热排放与海洋影响均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但大规模效应的独立验证尚待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压舱体内进行故障维修或硬件升级成本高昂且耗时,扩展至数百兆瓦级规模将进一步放大这些风险。


文章标签: #海底数据中心 #上海临港 #海水冷却 #海上风电 #节能环保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