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游戏开发者的市场调研机构GameDiscoverCo于10月24日对近期备受关注的Steam新作趋势展开分析,指出这些热门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于能让玩家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感。

GameDiscoverCo编辑西蒙·卡利斯(Simon Carless)近日透露自己曾面临在《Ball X Pit》与《Keeper》之间抉择的困扰。前者是由肯尼·孙(Kenny Sun)开发的打砖块肉鸽游戏,于10月16日发售;后者则是由曾开发《脑航员(Psychonauts)》系列的知名游戏工作室Double Fine Productions打造的谜题动作游戏,讲述行走灯塔与海鸟共同探索岛屿的故事,于10月18日上市。最终卡利斯选择了体验《Ball X Pit》。
值得关注的是,《Ball X Pit》在10月23日宣布首周累计销量已达40万份,Steam用户评测在5000条中获得95%好评率,荣膺“好评如潮”称号,同时在线玩家峰值达34,554人(数据来源:SteamDB)。相较之下,《Keeper》在Steam平台的最大同时在线人数仅191人(数据来源:SteamDB)。尽管该作还登陆Xbox Series X|S平台,并通过PC/Xbox Game Pass发行,且由Xbox游戏工作室负责出版并收获业内高度评价,其用户基数仍显薄弱。这种“增长乏力”的销售状况引发行业广泛惊讶。
针对这一现象,卡利斯着手分析为何两款均获专业好评的作品会产生如此悬殊的市场反响。他首先从经验角度指出,符合现代成年人碎片化娱乐需求的《Ball X Pit》具有促进短时游玩的机制设计。
该作核心玩法循环包含通过打砖块模式探索地下洞穴,返回地面推进城市建设等环节。单局游戏时长最长仅约15分钟,适合快速体验。同时,随进程随机获取的永久升级要素使玩家能持续优化战术策略。基地建设作为次要目标体系,要求玩家通过游戏内赚取金币购置建筑,形成长期成长目标。
这意味着即便只有20分钟游戏时间,玩家仍可完成两轮挑战,购置新建筑,推进角色解锁等系统发展。这种设计让玩家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实体验与成就感,并激发分享意愿。卡利斯将这种特性称为“sessionability”(暂译:单局体验充实度),并指出类似设计也存在于肉鸽扑克游戏《Balatro》中。据其观察,用户仅游玩数小时即产生持续投入意愿,认为作品价值符合购买支出。
卡利斯分析认为这种“单局体验充实度”与赌博元素存在深刻关联。除《Balatro》《Ball X Pit》外,肉鸽老虎机游戏《CloverPit》等作品都融合了传统赌博机制的灵感与引人入胜的用户体验。虽然《Balatro》开发者LocalThunk曾强调并非刻意制作“赌博游戏”,但通过引入虚拟资金押注、策略博弈等“赌博精髓”,确实成功抓住了用户兴趣。
相较之下,《Keeper》这类线性叙事主导的作品,需通关完整剧情方能向他人推荐,导致传播效能大幅降低。即便发布试玩版,也仅能体验部分故事内容。这种特性使得营销推广难以有效传递游戏背景,作品难以突破既有兴趣圈层,陷入所谓的“信息茧房”困境。
但若将视角从Steam转向订阅服务平台,情况则截然不同。据GameDiscoverCo估算,《Keeper》玩家数量在Steam平台仅相当于《Ball X Pit》的3%,但若仅统计Game Pass订阅用户,这一比例可升至75%。卡利斯指出这主要表明通过订阅服务游玩游戏的用户更倾向选择故事驱动型作品——因为通过订阅制无需额外付费游玩时,玩家无需考量“每小时游戏成本”的价格因素。
通过卡利斯的分析可见,在Steam平台尤其受欢迎的是那些具备高“单局体验充实度”、适合短时重复游玩的游戏作品。这种流行趋势的偏差甚至可能导致叙事导向作品遭受“市场挤压”。虽需注意这些结论源于结果反推,并非绝对流行法则,但不同平台形态能引发用户偏好产生如此显著差异,确实值得行业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