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在商业真人秀《创智赢家》(Shark Tank)中担任评委而为人熟知的电视名人凯文·奥利里(Kevin O'Leary)近日跨界大银幕,在由蒂莫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主演的体育剧情片《Marty Supreme》中获得角色。这位商人转型的演员将在定于12月25日上映的影片中展现演技,但眼下引发热议的并非他的表演,而是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激进观点。

Cover Image

“几乎每个场景都配备了150名群演。这些人需要连续18小时保持清醒,穿戴整齐地在背景中活动。虽然最终未必能入镜,但现场必须要有这些人营造氛围。而为此耗费的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当我们在法国小酒馆取景时,所有背景演员至少都在说法语。”

“为什么不能用AI智能体替代他们?毕竟这些不是主要角色,只是视觉呈现的组成部分。这样能节省数百万美元,让更多电影获得制作机会。同样一位导演,与其花费9000万美元制作一部电影,完全可以用3500万美元拍摄两部作品。”

这番言论在分裂的好莱坞再掀波澜——一边是拥抱技术革新的支持者,一边是担忧被廉价机器取代的从业者。尽管成本考量确有道理,但这种观点本身存在争议。此前试图运用生成式AI的影视作品均遭遇强烈抵制,某些项目甚至因此失去公正评估的机会,迅速淡出公众视野。

虽然奥利里算不上好莱坞核心人物,但其言论在当下敏感时期无异于火上浇油。他近期参与知名电影项目的经历本应让其更理解艺术创作中人性表达的价值,然而他对AI演员蒂莉·诺伍德(Tilly Norwood)的评价显露出其坚定立场:

“蒂莉·诺伍德是突然走红的演员。她是100%的AI产物,虽不存在实体,却是出色的演员。可以任意设定年龄,无需进食,每天工作24小时,这让演员工会抓狂。技术发展的洪流不可阻挡,所以我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相关投资。”


文章标签: #AI演员 #电影制作 #成本争议 #技术革新 #好莱坞

负责编辑

  星鸢依依 

  愿我的生命如星光般璀璨夺目,如风筝般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心爱的人携手共舞,在无垠的天际下编织永恒的浪漫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