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常科技能做你意想不到之事”系列中,一项令人不安的新发现浮出水面:未来,任何经常路过提供公共Wi-Fi的咖啡馆或餐厅的人,即使口袋里没有智能手机,也可能被识别出身份。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发现,市售的Wi-Fi路由器能根据信号变化识别特定个人,只需周围有其他设备连接至该路由器即可实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信息安全与可靠性研究所(KASTEL)的托尔斯滕·斯特鲁夫教授(Thorsten Strufe)解释道,Wi-Fi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可用于构建路由器物理环境及其中人员的影像,其原理与摄像头成像类似,只是用无线电波替代了光波。
这位网络安全专家指出,无论个人是否携带Wi-Fi设备都无法避免被识别。关闭电子设备同样无法防护,因为成像是通过周边其他活跃的Wi-Fi设备完成的。
Wi-Fi信号成像的工作原理在于:设备之间通过交换波束成形反馈信息(BFI)进行通信,这些反馈信号以未加密形式从联网设备发送至路由器,显示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状态。当人体穿过“Wi-Fi场”时,其躯体会对信号产生可测量的干扰。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数据与信号变化,就能以接近100%的准确率锁定特定个体。在涉及197名受试者的研究中,无论行走姿态或观察角度如何,研究人员均能可靠识别目标,就连随身携带的包袋或箱体对识别结果影响甚微。
无处不在的Wi-Fi网络可能沦为监控陷阱。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认为该技术对个人隐私与数据保护构成严重威胁。KASTEL博士研究员朱利安·托特(Julian Todt)警告:“这项技术使每个路由器都成为潜在的监控工具。”政府、企业、组织乃至网络罪犯都可能借此在公共场所甚至私人住宅中悄无声息地识别目标。研究人员强调,在专制国家这种风险尤为致命——安全部门可能利用该技术识别抗议者与异见人士。
研究团队呼吁在未来的IEEE 802.11bf无线标准中集成数据保护机制,这是防止BFI等反馈信号被明文读取的唯一途径。“如今Wi-Fi网络已遍布家庭、办公室、餐厅及公共场所,”斯特鲁夫表示,“若这项技术未经防护措施就投入使用,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或将演变成近乎全能的监控基础设施。”
该研究受亥姆霍兹联合会“工程安全系统”主题领域资助,研究成果将在台北举行的ACM计算机与通信安全会议(CCS)上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