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泡沫,泡沫!是的,聪明人认为我们很可能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中(其中一些人本身就从事人工智能领域)。但这次泡沫与以往的文化氛围截然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Cover Image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泡沫中,其中包括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他的OpenAI可能是人工智能泡沫的最大推手和受益者。

另一方面……氛围呢?我的意思是:我经历过之前的泡沫。从理论上讲,这绝对符合泡沫特征。但在现实世界中,感觉却有所不同。

我的第一次泡沫经历是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那段时间确实热闹非凡:闻所未闻的公司举办炫目的发布会派对;超级碗广告精彩纷呈。但最主要的是,身边所有人都在投资互联网股票,因为那简直是轻松赚钱。体育酒吧的电视永远锁定CNBC频道。

几年后,当我们清醒过来发誓不再重蹈覆辙时,却又再次陷入疯狂。这次是房地产。虽然没有派对(至少我没被邀请),但每个人都喋喋不休地谈论他们的五年可调利率抵押贷款,以及如何倒卖房产并准备再次出手。

疫情期间,我们又经历了加密货币泡沫。这一轮带来了新一轮超级碗广告,涌现出大批鼓吹Solana狗狗币将成为下一个比特币的人。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坚称加密货币不止用于投机——你实际上可以用它构建未来。(虽然文化层面我们已经翻篇,但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货币最大推手的政治影响力在去年急剧上升。)

关键在于,这些泡沫不仅可以通过金融指标来记录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真切感受到——即使你不参与互联网IPO或次级贷款,也总认识那些热衷于此并喋喋不休谈论的人。

如今,人工智能无疑已成为主流话题:在我和中年朋友的对话中,“人工智能会把我们坑得多惨?”正逐渐取代“最近在追什么剧?”成为开场白。

但目前看来,除非你身处特定行业或圈子——比如那种会拒绝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1亿美元工作邀约、坚持要2.5亿美元的人才圈——否则根本感受不到这种狂热。

因为事实如此。至少不像过去泡沫时期那样。

2001年,美国家庭持股比例从十年前的约三分之一跃升至过半,这20个百分点的飙升得益于E-TradeAmeritrade和追逐IPO暴利的投资者。2004年,近70%美国人拥有房产,次级贷款激增。到2021年,六分之一美国成年人表示购买过加密货币——若仅统计年轻男性群体,该比例会更高。

尽管人工智能热潮影响广泛,但这个行业仍然相当集中。你或许认识从事人工智能创业的人,但更可能的是,从事人工智能的人就职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这些公司拥有斥巨资招揽人才和投入计算的实力。这些巨头同样主导着投资格局:你或许能找到名不见经传的人工智能公司进行投机,但真正的重头戏仍发生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那些早已规模庞大的公司。英伟达(Nvidia)微软(Microsoft)等几家科技巨头贡献了市场近期大部分涨幅,仅七支科技股就占据标普指数的巨大比重。(这意味着大多数美国人实际上通过退休账户中的指数基金大量接触人工智能,但这远不如投入100美元到theglobe.com看着它一天内飙升至1000美元来得刺激。所以没人会在足球赛场上拉着你唠叨他们的先锋账户。)

因此,这确实是泡沫——烧钱模式、令人侧目的交易、不切实际的幻想都符合泡沫特征。但目前看来,这是你在董事会会议室而非后院烧烤派对上才能真切感受到的泡沫。

下一个问题:如果泡沫破裂,普通人会受到影响吗?


文章标签: #人工智能 #科技泡沫 #投资分析 #经济趋势 #市场对比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