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机器人专家、iRobot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对人形机器人投资泡沫发出了警告。他并非孤例。

Cover Image

在最近一篇评论文章中,布鲁克斯指出Figure等人形机器人公司正获得数十亿美元风险投资。他认为:尽管大量资金涌入该行业,但人形机器人始终无法掌握灵巧操作能力——即手部的精细运动机能——这使其本质上毫无用处。

这一观点或许令某些押注该领域的风险投资者感到意外,但多位专注机器人领域的风险投资人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却持相同看法。近几个月来,他们向TechCrunch表示,预计人形机器人至少还需数年时间(甚至超过十年)才能实现广泛普及。

专注机器人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Cybernetix Ventures普通合伙人、MassRobotics前联合创始人法迪·萨阿德(Fady Saad)指出,除了代替人类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外,他尚未看到人形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萨阿德表示:“初次接触人形机器人的观察者可能对当前进展印象深刻,但我们对实际应用场景和创收能力仍持保守怀疑态度。”

安全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人机共处的场景下。当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车间或其他工业场所与人类协同作业时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萨阿德强调,若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环境——这正是许多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目标——这些隐患将更加突出。“如果机器人砸到宠物或儿童会造成伤害。这仅是重大障碍的一个侧面,目前少有人关注。此外,多少人能接受家中常驻人形机器人?若遭黑客入侵怎么办?若深夜失控破坏物品又该如何?”

技术发展时间表尚不明确,这对需要遵循基金生命周期和资本回报时限的风险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英伟达(Nvidia)人工智能研究副总裁桑贾·菲德勒(Sanja Fidler)今年8月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难以精确预测人形机器人发展进程,但当前的热潮堪比早期自动驾驶汽车的狂热阶段。“回顾2016年2017年的自动驾驶领域,当时感觉触手可及对吧?但实现规模化仍耗费多年,即便现在也未能实现全球范围的完全自主。这项技术要实现全面落地极其困难。”英伟达首席科学家比尔·戴利(Bill Dally)在另一次采访中对此表示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目前也在持续投入资金为人形机器人公司构建基础设施。

Eclipse合伙人塞斯·温特罗斯(Seth Winterroth)指出,虽然每次技术突破或新品演示都令人振奋,但人形机器人系统极其复杂。要实现全面功能仍需时日。谈及机器人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能力时,他解释道:“为六自由度系统发布软件已属不易,而有些人形机器人系统自由度超过60个。此外还需确保解决方案具备良好的单位经济效益,维持高毛利率以构建可持续业务。我认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

多数情况下,人形机器人尚未做好商业化准备。特斯拉(Tesla)就是典型范例。该公司于2021年宣布研发人形机器人Optimus,次年宣称将在2023年推出产品。这一承诺未能兑现。当2024年特斯拉举办“我们,机器人”活动展示该产品时,后续披露显示这些机器人主要由幕后人员远程操控。公司目前宣称将于2026年开始销售。

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今年9月融资轮估值达390亿美元,但其实际部署的机器人数量备受质疑,尽管公司始终坚决捍卫相关声明。

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没有未来市场或技术不值得投入。布鲁克斯本人也承认未来必将出现人形机器人,但他预测其形态将不同于市场预期:可能配备轮子等非人形特征,且上市时间不会早于十年后

部分初创企业正在攻克布鲁克斯质疑的灵巧操作技术,包括Y Combinator支持的ProceptionLoomia——后者开发的工具包可帮助机器人公司为机器集成触觉功能。另有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已开始接收订单并积累市场关注。K-Scale Labs首席执行官本杰姆·博尔特(Benjam Bolte)透露,其公司人形机器人上线前五天就获得100多份预订单,连创始团队都倍感震惊。

Hugging Face的两款人形机器人也获得开发者强烈反响。公司于今年7月开放小型桌面版本Reachy Mini预售后市场反应热烈,仅五天内就达成100万美元销售额。


文章标签: #人形机器人 #技术瓶颈 #投资泡沫 #商业化 #安全风险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