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斗龙I+II HD-2D重制版》亮相东京电玩展,2025年10月发售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Otter.ai首席执行官山姆·梁(Sam Liang)并不满足于公司仅被视为会议记录工具。他致力于将Otter.ai打造为企业首选平台,而周二发布的新产品系列正是这一战略转型的首步举措。
这家位于硅谷的人工智能会议助手初创企业于周二推出全新企业级工具套件,通过将会议数据汇集至中央知识库,更有效地整合到其他工作流程中。此举旨在通过帮助企业深度挖掘录制会议的价值,推动Otter业务增长。
新产品套件包含三大核心组件:支持与Jira、HubSpot等平台自定义集成的API;可将用户Otter数据连接至外部AI模型的MCP服务器;以及能够检索企业会议记录或演示文稿的全新AI智能体。
梁向TechCrunch透露,这标志着Otter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正从会议记录工具升级为企业会议知识库,”他表示,“这是对话系统的存档记录,能助力企业实现规模化增长并创造可衡量的商业价值。”
回顾2016年Otter创立之初,当时会议转录企业屈指可数,与今日盛况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兴起的人工智能热潮催生了Granola、Circleback等一批新兴企业,就连Fireflies等老牌厂商也重获市场关注。
梁强调,此次转型使Otter与昔日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他认为企业核心知识大多蕴藏于会议之中——无论是客户销售电话记录还是营销策略讨论。但若缺乏统一的会议记录存储中心,这些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发挥将十分有限。
“信息孤岛往往导致效率低下,”梁指出,“当团队之间互不了解工作进展,仍参照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时,由于计划变更未及时同步,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构建的权限管理体系,旨在让大多数(非机密)信息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Otter会议记录都会自动纳入企业知识库。涉及敏感信息的录制内容,用户可设定访问权限限制。
尽管设有权限控制,员工与信息隐私仍是关注焦点。即使会议主题中立,Otter转录技术仍会捕捉会前会后的闲谈内容,其中可能包含流言或仅限于部分参与者的敏感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Otter于今年八月遭遇集体诉讼,指控其在未获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录制私人对话,并利用这些数据训练转录服务。对此梁回应称,虽然无法具体评论诉讼事宜,但这类问题并非Otter独有。从宏观视角看,信息开放共享利大于弊。
“若指控成立,所有会议记录工具都应被问责,”梁表示,“我们坚信正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中,若期望AI赋能企业,就必须让AI融入会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