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与OpenAI重磅合作,新一代MI450芯片挑战英伟达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导演比尔·康顿(Bill Condon)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电影制作人之一,他曾为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芝加哥》撰写剧本,并执导了包括2006年《追梦女郎》与2017年《美女与野兽》在内的多部热门音乐电影。他的最新项目是基于同名音乐剧改编的《蜘蛛女之吻》,而该音乐剧本身又源自1972年的小说。换言之,他完全有资格评述音乐剧电影的类型生命周期以及好莱坞当前对这类作品的排斥。
在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康顿回顾了音乐剧电影始终面临的困境。他指出:“自从《爵士歌手》问世约18个月后,这个类型就一直在垂死挣扎”,并补充道:“到1929年,音乐电影泛滥到让观众大喊‘受够了!’片方甚至开始删减歌舞片段。而本世纪的情况总是这样:当《红磨坊》、《芝加哥》和《追梦女郎》引发热潮后,每部音乐剧作品似乎都要背负整个类型的存亡重任。不幸的是,每部电影都必须扛起类型兴衰的包袱,所以当连续三四部作品商业失利时,业界立刻会反应‘我们不再需要音乐剧’。”
康顿还谈到,尽管《魔法坏女巫》等影片获得票房成功,制片厂与流媒体平台对投资音乐剧仍心存顾虑:“如今流媒体面临一个特殊问题。我与网飞(Netflix)的朋友交流时了解到,他们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是用户留存率。而数据显示,当音乐剧出现第一段歌舞时,就会有一大批观众选择退出。虽然平台几年前曾致力于开发音乐剧,但现在这已成为他们的禁忌。目前一些顶级投资方对音乐剧毫无兴趣。因此我认为这个类型将始终举步维艰。《美女与野兽》在迪士尼早期改编作品中可谓大获成功,《魔法坏女巫》更是现象级作品。但遗憾的是,人们总将其归功于IP影响力,而非观众对音乐剧本身的热情。”
康顿关于“首段歌舞出现时观众流失”的评论,解释了为何众多电影在宣传中刻意淡化音乐剧属性。最近《紫色》、《旺卡》、《贱女孩》与《魔法坏女巫》的预告片都弱化了歌舞元素。虽然此举旨在吸引观众购票,却可能引发部分观影者的抵触情绪。尽管观众更易接受动画音乐剧——近期爆款《KPop恶魔猎人》再次印证这点,但真人音乐剧需要突破更多认知壁垒才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过去十年音乐剧电影的发展跌宕起伏。继《爱乐之城》与《马戏之王》之后,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等真人翻拍作品均成为票房破10亿美元的音乐剧佳作。然而《猫》在新冠疫情导致影院关停前的票房惨败,仿佛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021年涌现的《身在高地》、《致埃文·汉森》、《西区故事》等多部音乐剧均市场遇冷,其中后两部至少获得了口碑认可。《魔法满屋》虽影院表现不佳,其原声带在登陆Disney+后迅速风靡;而网飞的《倒数时刻》虽受观众欢迎,却因缺乏稳定评判标准难以量化其成功。
许多人在2021年宣判音乐剧死刑的方式,与近期业界唱衰超级英雄电影如出一辙——尽管后者仍能创造数亿美元票房。《魔法坏女巫》的票房收益与其续作《永恒女巫》的期待值本应证明:优质音乐剧依然能吸引观众。或许现在该停止对类型片妄下断论了,历史早已证明,当某种类型看似消亡之时,往往正是其涅槃重生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