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了一份关于瑞士实验室的探访报告,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以微型人脑为动力的计算机。这家英国国家级媒体派记者走访了由FinalSpark公司运营的实验室。去年,这家企业推出了全天候可远程访问的类器官生物处理器服务,起价为每月500美元

Cover Image

BBC科技编辑佐伊·克莱因曼(Zoe Kleinman)在实地探访期间,与FinalSpark的科学家进行了交流,观察了包括备受争议的微型脑类器官在内的湿件样本,并探讨了研究目标。需要说明的是,类器官本质上是实验室培育的微型大脑,但其结构均质单一,仅包含人脑中可能存在的一种神经构建模块,与发育完全的大脑存在本质区别。

关于培育脑类器官的过程,BBC阐释道:从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经培养形成神经元集群,最终生长为用于生物计算的类器官。克莱因曼获准接触了装有类器官的培养皿,这些类器官被描述为“若干白色小球体”。

除耗费大量时间培育类器官外,还存在传统硅基计算未曾涉及的维护难题。目前科学家尚无法模拟动物大脑通过血管获取营养的方式。尽管研究取得进展,类器官目前仅能存活约四个月。有趣的是,观测发现类器官在“死亡”前有时会出现持续数十秒的剧烈活动——这是否如同生命回溯的闪现?尽管存在这种类比且深知其有机本质,科学家们仍淡然看待类器官的生命状态。一位研究人员告诉克莱因曼:“我们无需畏惧它们,这不过是由不同基质材料构成的计算机。”

在生物计算领域,类器官湿件被开发用于“响应简单键盘指令”。通过电极输入信号,科学家可借助类似脑电图仪输出的波形图直观监测大脑反应。目前与类器官的交互仍处于早期阶段,因此FinalSpark主要将其在线生物处理器定位为生物计算研究的创新平台。

BBC指出,在FinalSpark实验室之外,已有其他生物计算公司培育出可运行《Pong》游戏的人工神经元。更多企业正将这些“微型大脑”应用于传统生物研究领域,例如测试新药对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

回归计算领域,湿件的核心潜力在于有望实现类脑处理速度与能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方面。当前普遍认为湿件将逐步融入实用计算领域,与硅基技术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然而,湿件的优势领域与杀手级应用仍充满未知。


文章标签: #生物计算 #脑类器官 #湿件技术 #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