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解释《HELLDIVERS 2》PC版容量巨大原因,为兼容机械硬盘用户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路透社报道称,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预测未来10到20年内,人类将在轨道上建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这些设施因能持续获取太阳能且散热相对容易,其效率和成本有望超越地球设施。不过目前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技术突破,商业可行性尚不具备。
这位亚马逊(Amazon)与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创始人在意大利都灵科技周与法拉利董事长约翰·埃尔坎(John Elkann)对谈时表示:“未来10至20年间,我们将开始在地球轨道建造吉瓦级别的巨型数据中心——具体时间虽难精确预测,但不会超过20年。”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与云端技术发展,现有计算基础设施在供电与散热方面面临极限,促使企业探索数据中心的新选址方案。有人提议将数据中心建在船舶上,也有人主张设在北欧国家,甚至有人考虑将其置于深海。
贝佐斯指出,外太空太阳能不受大气与天气干扰。没有云层、降雨或昼夜循环的阻碍,能源收集将保持持续稳定,实现全天候太阳能供电。同时,太空温度在阳光直射下为-120摄氏度,阴影处可达-270摄氏度,极大简化了散热流程。这使得轨道集群特别适合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入的高强度计算任务。
技术上虽可通过太阳能板在地球轨道产生约1吉瓦持续电力,但实施规模极为庞大。地球轨道太阳常数约为1366瓦/平方米,高效三结太阳能电池可转化其中约35%为电能,计入线路损耗与热效率等系统级损耗后,实际可用输出为每平方米300-410瓦。这意味着需要240万至330万平方米太阳能板,相当于边长1.56至1.82公里的方形阵列。仅光伏材料重量就达9000至11250公吨,尚未包含支撑结构、电力路由与控制电子设备。
若采用当前最强商用运载火箭(如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最大载荷64公吨),以每公斤1520美元的乐观成本计算,将这批太阳能板送入近地轨道需耗费137亿至171亿美元。若按保守估计每公斤超2000美元,成本将跃升至250亿美元以上,仅太阳能板就需要150多次发射任务。
此外,近1吉瓦的输入功率最终将转化为热量,需通过数百万平方米的辐射器排入太空。这类辐射器重量通常超过太阳能板,其运输成本可能再添数百亿美元。而实际人工智能服务器设备即使在地球上也重达数万公吨,价值数百亿美元。
尽管原理上可行,但组装维护此类轨道电力系统仍面临巨大的物流、经济与工程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