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Steam玩家创纪录,游戏库首破4万款,收藏之路无止境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一款名为霓虹移动(Neon Mobile)的新应用,承诺录制用户的电话内容并向用户支付费用,以便将其音频数据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应用目前竟位列苹果美国应用商店社交网络类应用下载榜的第二位。
这款应用将自己标榜为一种赚钱工具,声称用户通过提供自己的音频对话,每年可赚取“数百甚至数千美元”。
根据霓虹公司网站的说法,当用户拨打其他霓虹用户的电话时,公司支付每分钟30美分的费用;拨打非霓虹用户的电话,每天最高可赚取30美元。该应用还为推荐新用户提供奖励。根据应用情报公司Appfigures的数据,该应用最初在9月18日于美国应用商店社交网络类别中排名第476位,但在昨日结束时已跃升至第10位。
周三,霓虹在iPhone社交类应用免费排行榜上被发现位居第二。更早时候,在周三上午,霓虹还曾成为总榜(包含应用和游戏)排名第七的应用,并攀升至应用榜第六位。
根据霓虹的服务条款,该公司的移动应用可以捕获用户的来电和去电。然而,霓虹的市场宣传声称,除非通话对方也是霓虹用户,否则只录制用户自己这一侧的通话内容。
其服务条款声明,这些数据正被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目的是“为了开发、训练、测试和改进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智能工具和系统及相关技术”。
此类应用的存在并被允许上架应用商店,表明人工智能已经多么深入地侵入了用户的生活以及那些曾被视为私密的领域。同时,它在苹果应用商店的高排名也证明,市场上似乎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为了微薄的金钱而出卖自己的隐私,而罔顾这对自身或社会可能造成的更大代价。
尽管霓虹的隐私政策另有说辞,但其服务条款包含了一项对其用户数据非常宽泛的授权许可,霓虹授予自己一项:
“……全球范围内、独家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免版税的、已全额付清的权利和许可(包括通过多层进行再许可的权利),以出售、使用、托管、存储、传输、公开展示、公开表演(包括通过数字音频传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复制、为格式化显示而修改、根据本条款授权创作衍生作品,以及以任何媒体格式和通过任何媒体渠道分发您的录音(全部或部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该等媒体格式和渠道是现今已知的或未来开发的。”
这为霓虹在处理用户数据方面留下了远超出其宣称范围的巨大操作空间。条款中还包含了一个关于测试版功能的冗长部分,声明这些功能不提供任何担保,并且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和错误。尽管霓虹的应用引发了许多危险信号,但从技术上讲,它可能是合法的。
布兰克·罗马律师事务所隐私、安全与数据保护组的合伙人詹妮弗·丹尼尔斯告诉TechCrunch:“只录制通话的一方旨在规避窃听法律。根据许多州的法律,录制对话必须获得双方同意……这是一种有趣的做法。”
格林伯格·格鲁斯克尔律师事务所的网络安全和隐私律师彼得·杰克逊表示同意,并告诉TechCrunch,围绕“单方面转录”的措辞听起来像是一种后门说法,即霓虹可能完整录制了用户的通话,但只是在最终转录稿中删除了对方所说的话。
此外,法律专家还指出对数据匿名化处理实际效果的担忧。霓虹声称在将数据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之前,会移除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但该公司并未说明其人工智能合作伙伴或其他数据购买方可能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语音数据可能被用于制造听起来像是来自用户的虚假电话,或者人工智能公司可能利用你的声音来制作他们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
杰克逊说:“一旦你的声音落到那边,就可能被用于欺诈。现在这家公司拥有了你的电话号码,并且基本上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他们拥有你声音的录音,这可以用来冒充你并进行各种欺诈活动。”
即使该公司本身是可信的,霓虹也并未披露其可信合作伙伴是谁,以及这些实体未来被允许对用户数据做什么。与任何拥有有价值数据的公司一样,霓虹也面临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
在TechCrunch进行的一项简短测试中,霓虹应用没有提供任何迹象表明它正在录制用户的通话,也没有警告通话接收方。该应用工作起来就像任何其他网络语音协议应用一样,来电显示也照常显示了拨入的电话号码。
霓虹创始人亚历克斯·基亚马没有回复置评请求。一份商业文件显示,在公司网站上仅被称为“亚历克斯”的基亚马,在纽约的一所公寓内运营着霓虹。一条领英上的帖子显示,基亚马在几个月前为他的初创公司从Upfront Ventures筹集了资金,但截至本文撰写时,该投资方没有回应TechCrunch的询问。
人工智能是否已使用户对隐私问题变得麻木?曾几何时,试图通过移动应用收集数据来盈利的公司还会偷偷摸摸地进行这类操作。
2019年,当Facebook付费让青少年安装一款监视他们的应用一事被曝光时,曾引发一场丑闻。次年,当发现应用商店分析提供商运营着数十款看似无害的应用来收集移动应用生态系统的使用数据时,新闻头条再次哗然。经常有警告提醒人们警惕VPN应用,它们通常并不像声称的那样保护隐私。甚至还有政府报告详细说明了机构如何定期购买市场上“可商业获取”的个人数据。
如今,人工智能助手定期加入会议做笔记,常开机的人工智能设备也已上市。但丹尼尔斯告诉TechCrunch,至少在这些情况下,每个人都是同意被录制的。
鉴于个人数据的广泛使用和销售,现在很可能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既然他们的数据反正都在被出售,那不如自己也从中获利。不幸的是,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分享了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多的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将他人的隐私置于风险之中。
杰克逊说:“毫无疑问,知识工作者——坦白说,是每个人——都怀着巨大的愿望,希望尽可能轻松地完成工作。而其中一些生产力工具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显然,这是以牺牲你的隐私为代价的,而且越来越地,也牺牲了你日常互动对象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