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与英伟达均未明确透露双方共同设计的首款集成CPU产品何时上市。但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英伟达上周宣布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后者将为英伟达提供CPU核心,可能应用于数据中心领域。在PC端,两家公司预计将合作开发移动处理器——英伟达提供RTX小芯片供英特尔集成,这可能会颠覆GPU技术的发展方向。
据PCWorld报道,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上周向记者透露,这项合作始于一年前。英特尔亦向PCWorld表示,合作不会改变其原有技术路线图,本质上是为多个产品类别增加高端选项。但业界认为,即便早有布局,开发工作仍需要时间,双方短期内不会公开讨论具体进展。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内部人士透露,他们预计合作首款产品问世至少需要两年以上,因此自家产品路线图暂不调整。其中一位人士表示,其公司对英特尔能否与英伟达协同交付双方描述的高度复杂集成产品存疑。
“我们正在打造融合两种处理器的SOC(片上系统),”黄仁勋在上周的电话会议中表示,“通过NVLink技术将CPU与英伟达GPU、RTX GPU融合,使两颗芯片实质上成为一个虚拟巨型SOC,这将开创全球前所未有的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新品类。”
技术难点在于NVLink——这是英伟达的高速互联技术,能以超越PCI Express总线的速度实现双显卡协同。某竞争对手指出,鉴于英特尔从箭湖(Arrow Lake)桌面版性能不佳到近期导致处理器崩溃的漏洞等工程失误记录,他们怀疑英特尔是否具备实现NVLink片上系统的技术能力。同时,考虑到英伟达独立GPU已是成熟方案,其是否真心推动此类芯片研发也存疑。
另一消息源引用美银全球研究报告中提及的担忧:软银向英特尔注资20亿美元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同时美国政府作为投资方之一的介入也带来变数。
此类论调常被归为FUD策略(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是科技行业打击竞争对手的常规手段。但当前正值英特尔统治力显露出脆弱性的时刻——AMD在桌面市场份额持续回升便是明证。竞争对手尤其渴望切入英特尔仍牢牢占据80%份额的笔记本电脑市场。
本周,竞争对手高通预计将发布新一代笔记本用骁龙移动处理器。但市场研究机构IDC今年初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搭载高通骁龙处理器的Copilot+ PC仅占Windows PC总销量的2.3%。水星研究(Mercury Research)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PC CPU市场数据指出:“Copilot+ PC中ARM架构的增长似乎陷入停滞。”
水星研究首席分析师迪恩·麦卡伦(Dean McCarron)提到,英特尔曾与AMD合作开发2017年11月发布的“Kaby Lake G”芯片。2018年6月,双方合作推出的酷睿i7-8705G芯片以“第八代酷睿配镭龙RX Vega M显卡”之名上市。PCWorld评测指出,该芯片相较于当时CPU+独立显卡方案并未展现显著优势,但迭代版本或具潜力。然而仅有少数PC厂商采用该芯片,后续迭代亦未能推进,原因可能在于技术支持责任归属不明。
“将GPU适配到小芯片的挑战并不大,尤其是对于低功耗图形处理(移动设计的常用方案),”麦卡伦在邮件中表示。
若英伟达采用PCI Express等标准总线结构,将其作为GeForce 5000系列GPU基石的“布莱克威尔”(Blackwell)架构适配工作最长只需两年,主要耗时在于CPU集成、封装和测试环节。麦卡伦推测该方案可能于2027年春季实现,但此预测基于标准PCIe总线而非NVLink技术。
英特尔将这款合作CPU定位为高端产品,麦卡伦对此表示认同。
“我同意这属于高端定位,但可能并非顶尖层级,”他写道,“预计该方案将适配酷睿Ultra 5高端型号与酷睿Ultra 7低端型号(采用英特尔新命名体系),特别适合轻薄本细分市场。”
“出于性能考虑,高端酷睿Ultra 7和Ultra 9仍会搭配独立GPU,”麦卡伦补充道,“合理推测这将是在常规英特尔核心基础上增加小芯片,而非专门为图形集成定制新核心,这意味着可能复用预计于2025年底和2026年底发布的Panther Lake或Nova Lake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