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当两位顶级影星首次联袂出演电影时,这原本应是一场载入影史的梦幻合作。然而,当汤姆·汉克斯和布鲁斯·威利斯与梅兰妮·格里菲斯共同出现在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夜都迷情》(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中时,这部影片却遭遇了惨败。多年来,汉克斯和威利斯都曾明确表示,如果可能,他们宁愿这部电影从未存在过。

影评人将《夜都迷情》描述为“一部深思原著的空洞改编”,认为其“选角存在致命失误”,从而丧失了“原著至关重要的讽刺内核”。故事中,权势滔天的华尔街高管谢尔曼·麦科伊(汤姆·汉克斯饰)与贪婪的女友玛丽亚(梅兰妮·格里菲思饰)驾车出行,因她转错弯而误入布朗克斯区。在那里,她撞伤一名黑人少年后驾车逃逸而未报警。当酗酒成性的小报记者彼得·法洛(布鲁斯·威利斯饰)嗅到这桩丑闻后,便通过连篇报道煽动纽约民众情绪,最终案件闹上法庭。
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威利斯称这部作品“从上到下都是一场灾难”,并补充道:“它胎死腹中,上映前就已注定失败。这是又一部在上映前就被影评判了死刑的电影。”他进一步坦言:“我被选错了角色。我知道汤姆·汉克斯也这么认为。”
而汉克斯则在奥普拉·温弗瑞的节目中表达了同样直白的看法,称这部电影是“史上最烂影片之一!”但他也指出,若没有这段经历,自己将错过一些宝贵收获。他表示:“正因它是最烂电影之一!但若未曾经历,我反而会错失珍贵体验。从开机那一刻起,这部片子就是一场引人深思的冒险。”
威利斯和汉克斯的犀利评价至今仍常被提及,毕竟总有人未曾看过此片或了解主演们的幕后遭遇。更重要的是,该片成了反面教材:即便拥有名导(布莱恩·德·帕尔玛)、奥斯卡级明星阵容(还包括摩根·弗里曼与F·莫里·亚伯拉罕)及成功小说基底,也未必能打造出卖座电影。
《夜都迷情》上映时烂番茄新鲜度仅15%,直接劝退潜在观众,最终票房惨淡收场,全球仅入账4700万美元,其中北美本土票房更是低至1570万美元。简而言之,该片总票房甚至不及汤姆·汉克斯在九十年代多数作品的首周成绩。
《夜都迷情》的症结主要在于片面追求明星效应,将两位大牌置于并不契合的角色中。尽管演员会尽力演绎任何角色,但制片方选择名气而非适配度的决策,终究成为影片失败的重要原因。刚凭《飞越未来》《现代美人鱼》和《魔岛仙踪》积累人气的汉克斯,并不擅长演绎原著中讽刺性极强的可憎角色。他赋予角色的人性化演绎,反而削弱了原著的黑暗尖锐特质。
威利斯对记者法洛的诠释同样不尽如人意。这位《虎胆龙威》巨星塑造的跋扈记者形象,未能复现原著角色的复杂魅力。角色的尖锐讽刺性被消解,变得平庸模糊,与汤姆·沃尔夫笔下的原创形象相去甚远。
除选角失误外,影片预算失控也加剧了票房灾难。德·帕尔玛多次重拍部分镜头,剧组甚至为10秒的协和飞机镜头豪掷8万美元,最终制作成本高达4700万美元——恰好与其影院总收入持平。
《夜都迷情》最终以其史诗级失败和主演们的严苛评价“留名影史”。无论从口碑、票房还是历史地位审视,这部灾难性作品都难有可取之处。正因如此,该片极少出现在流媒体平台(今年初虽曾登陆Tubi),观众虽可通过点播平台购买观看——但说真的,何必如此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