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的增长正让计算市场如火如荼。无论这种趋势是否可持续,企业都在硬件上投入巨额资金——虽然媒体报道多聚焦于GPU,但存储市场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硬盘制造商,据称其过去十年几乎未提升产能。集邦咨询指出,大容量“近线”硬盘的交货周期已延长至52周以上,超过整整一年。

Cover Image

集邦咨询今日发布的两篇报告指出,西部数据在致客户信中警告称“其产品线中所有容量硬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需求”,并宣布全系硬盘涨价。西部数据声称此举是“为了支持增长并确保持续卓越”,但显然公司将从中获得更高利润空间。

所谓“近线存储”,指的是介于在线和离线之间的存储层级。这类“温数据”需要保持可随时访问状态,但无需达到如今作为系统主存储的SSD的响应速度。由于不需要持续访问,硬盘能以更经济的方式承担这一角色。尽管SSD每GB价格已大幅下降,但硬盘的单位容量成本通常仍低四至五倍

生成式AI作为一类工作负载,对近线存储提出巨大需求。不仅AI模型会产生海量输出数据,其软件基础设施本身也极为庞大:训练数据集、模型检查点、推理日志以及专业微调数据集等,都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吞噬PB级存储空间。

这正是温存储需求直线上升的原因:企业不仅需要运行推理所需的数据,还需保留完整历史记录用于合规审查、新数据再训练,以及当微调模型出现异常时回滚至先前版本。这些数据在确认短期不需要之前不能移至离线存储,但体量又远超普通服务器主存储的承载能力,从而催生了对近线硬盘的刚性需求。

由于硬盘供应不足,云服务提供商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或考虑采用经济型QLC SSD存储冷数据。这固然能提升性能密度、降低功耗,且当前实际可用,但正如前文所述,SSD每GB成本起步就是硬盘的四倍——当采购量达到数百、数千甚至数万TB时,成本差异将极为惊人。

据集邦咨询报道,存储供应商正在积极开发适用于近线服务的SSD产品,这些产品上市后应有助于降低成本。但短期内,存储紧缺预计将推高企业级SSD价格。如果您正考虑购置固态存储,现在或许是入手时机。


文章标签: #AI存储 #硬盘短缺 #SSD涨价 #近线存储 #温数据需求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