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机器人公司都在制造人类体型的机器人,或致力于实现整个工厂的自动化时,MicroFactory却另辟蹊径——通过小型化实现宏大愿景。

Cover Image

这家位于旧金山的公司打造了一套通用型桌面制造工具包,尺寸仅相当于西伯利亚雪橇犬的航空箱。这个紧凑型工厂包含两个机械臂,可通过人类示范和人工智能进行训练。

“通用机器人很好,但未必需要拟人化形态,”MicroFactor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伊戈尔·库拉科夫(Igor Kulakov)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我们决定从头设计非人形但依然通用的机器人,这样无论在硬件还是人工智能方面都能大幅简化。”

与单独出售机械臂不同,MicroFactory的系统采用封闭式透明工作站设计,用户可实时观察制造过程。这款箱式紧凑工厂专为电路板组装、元件焊接和线缆布线等精密任务设计。用户可通过手动引导机械臂完成复杂动作进行训练——库拉科夫表示,对于精密制造流程,这种实操方法比传统AI编程效率更高。

“通常需要数小时,但这种方式能让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任务要求,”库拉科夫解释道,“就像招聘员工后仍需花费一周时间培训与监督,制造企业本就具备投入这些时间和资源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模型会高效得多。”

传统制造行业的经历催生了MicroFactory的创立灵感。库拉科夫与联合创始人维克多·佩特连科(Viktor Petrenko)曾经营摄影用便携照明设备制造企业bitLighter。当时他们发现培训新员工正确完成制造流程十分困难,当AI技术进步让这类工作自动化成为可能时,他们果断抓住了机遇。

2024年创立的MicroFactory仅用五个月就打造出原型机。目前公司已获得数百份预订单,应用场景涵盖电子设备组装乃至加工发往法国的食用蜗牛。

该公司刚完成150万美元的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AI公司Hugging Face高管和投资人兼企业家纳瓦尔·拉维肯特(Naval Ravikant)。此轮融资使这家初创公司投后估值达到3000万美元

库拉科夫表示资金将用于设备制造与交付。当前公司正将原型机转化为商用产品,预计两个月内开始发货。此外还将扩大团队规模并持续优化底层AI模型等核心技术。

“我们的增长与硬件制造直接相关,因此设定了每年10倍增产的目标,”库拉科夫透露,“首年计划日产3台,年产1000台机器人,我们已具备这种产能,未来将持续提升产量。”


文章标签: #机器人制造 #人工智能 #精密制造 #初创公司 #工业自动化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