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OpenAI甲骨文(Oracle)令人震惊地达成了一项为期五年、总价3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这笔突如其来的交易推动这家云服务提供商的股价飙升。但市场或许本不该如此意外——这笔交易提醒人们,尽管甲骨文被视为传统科技企业,但仍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Cover Image

OpenAI而言,这份协议透露的信息远比表面细节更为深刻。这家初创公司愿意为算力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彰显了其发展野心,尽管目前尚不清楚支撑这些算力所需的电力来源及其支付方式。

研究机构高德纳(Gartner)副总裁奇拉格·德卡特(Chirag Dekate)向TechCrunch指出,双方达成这项协议的原因显而易见。他表示,与多家基础设施提供商合作对OpenAI具有战略意义:既实现了基础设施多元化(将风险分散到多个云服务商),又获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规模扩展优势。

OpenAI似乎正在构建全球最全面的超级计算基础架构之一,以支撑极端规模的训练和推理需求,”德卡特表示,“这种布局非常独特,很可能成为模型生态系统建设的典范。”

部分行业观察者对甲骨文的入围表示惊讶,认为相较于谷歌微软AzureAWS等云服务竞争对手,该公司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存在感较弱。但德卡特强调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甲骨文此前曾与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合作,并为TikTok在美国的大规模业务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经过数十年发展,他们已构建出能够提供极致规模与性能的核心基础设施能力,这已成为其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德卡特补充道。

资金与能源之困

尽管资本市场为此欢欣鼓舞,但协议仍缺乏关键细节,电力供应和资金保障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过去一年间,OpenAI接连宣布多项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每一项都伴随着令人瞠目的价格标签:承诺每年向甲骨文支付约600亿美元算力费用,另投入100亿美元博通(Broadcom)合作开发定制人工智能芯片。

与此同时,该公司六月宣布年度经常性收入达到100亿美元(较去年55亿美元大幅增长),收入来源包括消费者产品、ChatGPT企业产品及API服务。尽管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用户增长、产品线和收入前景方面描绘出美好图景,公司每年仍要消耗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能源供应是另一个核心问题——双方计划如何获取支撑这种规模算力所需的巨大能源?

尽管行业观察者预测天然气需求将短期激增,但在许多市场,太阳能和电池储能显然能更快以更低成本实现电力供应。科技公司同样在核能领域押下重注。

虽然OpenAI预期增长带来的能源冲击波引发市场震动,但这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根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昨日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40年,美国数据中心将消耗全国14%的电力。

算力始终是人工智能公司的发展瓶颈,以至于投资者们纷纷抢购数以千计的英伟达芯片来保障旗下企业的需求。据悉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已采购超过两万张GPU,而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s)曾租用拥有4000张GPU的计算集群(该集群现可能归Meta所有)。

但没有电力支撑的算力毫无价值。为确保数据中心持续运转,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疯狂收购太阳能发电场、购买核电站,并与地热创业公司签署协议。

迄今为止,OpenAI在这方面始终保持低调。虽然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已在能源领域押注多个知名项目(包括OkloHelionExowatt),但公司自身尚未像谷歌Meta亚马逊那样直接投入重金。

随着这份需要4.5吉瓦算力支撑的协议落地,这种情况可能即将改变。该公司或许会采取间接参与模式:通过支付费用让拥有丰富基础设施经验的甲骨文处理实体设施建设——正如奥尔特曼投资那些与OpenAI未来能源需求契合的初创企业。这种“轻资产”模式无疑将取悦投资者,并使其估值与其他以软件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看齐,而非受困于昂贵基础设施的传统科技企业。


文章标签: #人工智能 #云计算 #基础设施 #能源挑战 #战略合作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