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次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苹果于周二推出了最新iPhone系列:iPhone 1717 Pro17 Pro Max以及一款名为iPhone Air的超薄机型。“Air”这一命名旨在让人联想到MacBook AiriPad Air苹果轻薄化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定价也更亲民),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智能手机厂商竞相追逐纤薄化设计的时代记忆。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设备的尺寸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其搭载的软件能实现何种功能。

Cover Image

在这方面,苹果已落后于竞争对手。在此次iPhone 17发布会上,该公司仅少数几次提及人工智能技术:重提了六月份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公布的视觉智能和端侧模型等更新,以及摄像头升级中的部分功能——例如被其称为“居中取景”的iPhone 17前置镜头。最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应用甚至并非作为手机升级功能推出,而是即将登陆AirPods 3的AI实时翻译功能。整个发布会完全未提及Siri——无论是AI增强版还是其他版本。

业界普遍认为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误判可能损害其行业地位与未来前景。与此同时,谷歌上月刚刚发布了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Pixel 10安卓手机,而iPhone用户仍在苦苦等待原定2026年才会迟来的人工智能版Siri

迄今为止,苹果仅推出了可被视为基础人工智能的功能,包括AI写作工具、内容摘要、生成式AI图像(部分用户抱怨质量欠佳)、实时翻译、视觉搜索和生成式表情符号等。然而,一款能理解各类问题(无需借助ChatGPT)、或能从手机应用中提取上下文信息的数字助手仍然缺席。

近期有报道称,苹果正寻求通过第三方合作追赶人工智能竞赛。增强版的Siri可能将基于谷歌Gemini等其他技术驱动。乍看之下,这种延迟加之依赖第三方(甚至可能进行大规模收购)的决策似乎对苹果不利。但事实上,将部分手机人工智能技术外包反而可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

如今iPhone用户常常弃用苹果原生应用,转而选择谷歌系产品:例如用Gmail替代邮件应用,用Google DriveDocs取代iWork套件,用Google地图Chrome浏览器替换苹果地图Safari。即便苹果多年来持续增强其系统内置的聚焦搜索(Spotlight)功能(整合维基百科等资源提供基础问答),用户进行网络搜索时仍倾向于使用谷歌搜索应用。既然如此,用户为何不能使用谷歌的人工智能技术呢?

苹果真通过第三方合作将人工智能深度集成至设备,反而可能为iPhone用户带来更佳体验。这意味着高性能人工智能技术将以更原生的方式融入设备,相比单纯运行AI应用,能提供更无缝、更契合iPhone使用体验的交互。同时苹果无需为重金投入人工智能竞赛所需的基础设施,这对公司(本已稳健的)盈利状况无疑利好。

此外,鉴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这种设计将为苹果预留更换模型或扩展支持的空间,以便在AI公司竞相突破时保持灵活性。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实现双赢:既享受iPhone的美学设计与硬件品质(包括纤薄机身!),又能获得谷歌(或AnthropicOpenAI)驱动的核心人工智能功能,这对苹果的整体品牌建设同样有益。

这也意味着,凭借新款iPhone的视觉设计与硬件进步将继续驱动销售与升级,使苹果能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打造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持续改进摄像头技术、开发隐私保护技术、实施如“液态玻璃”等精心设计的软件变更——当然,还包括打造超薄手机。

苹果可继续将自身定位为顶尖硬件制造商而非AI设备厂商;消费者仍能像往常一样渴望最新iPhone,在选择购买苹果手机时无需牺牲前沿技术体验。

当然,这种愿景的实现取决于苹果是否选择推出搭载第三方AI技术增强的Siri(或收购AI公司)。若苹果决定仅依靠其Apple Intelligence服务却未能快速提升其能力,最终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文章标签: #苹果 #iPhone #人工智能 #谷歌 #Siri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