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自2024年起,中美两国科学家就发现地核转速放缓,甚至出现相对于地壳的停滞现象。但直至今日,普通大众——即你我这样的常人——几乎未曾察觉这一重大变化。

Cover Image

地核由金属构成,顾名思义是地球的内部组成部分。它分为液态外核(由铁、镍等元素组成,影响地球磁场)和固态内核(同样由铁镍构成,温度高达5700摄氏度)。地外核起始于地表以下约1800英里(约2897公里)处,内核则始于地下约3200英里(约5149公里)深处。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地核在地壳下方保持稳定均匀的恒定旋转。但通过地震波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旋转绝非恒定而是存在波动。这种波动幅度极大,当地核旋转速度与地壳持平时,就会呈现相对静止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地核发生反向旋转。只是由于相对于地壳转速变慢——有时显著变慢——而产生的相对运动差异。地核本身从未真正静止,只是相对于地壳的运动变化暂时停滞。

当前的地核转速放缓现象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当时地核与地壳基本保持同步运动,但此后地核运动持续减速。数据显示,地核相对于地壳的旋转方向约每35年发生一次变化,因此完整波动周期约为70年.

这种现象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核转速变化可能导致日长发生毫秒级的细微改变。虽然人类难以感知,但会对天文测量和卫星运行产生影响,同时可能引发地球磁场变化和气候模式调整。


文章标签: #地核旋转 #地球磁场 #日长变化 #气候模式 #地震波分析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