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鑫推出半加固紧凑电脑,支持英特尔Arrow Lake-S处理器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我有件事要坦白:我并非总能做到知行合一。作为拥有二十年资历的科技记者,我撰写过无数操作指南与建议专栏,就如何维护、保养和优化个人电脑提出过大量建议。但令人惭愧的是,我自己却未能践行所有分享的技巧,甚至偶尔会陷入曾警示他人规避的陷阱。现在我要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以下是你绝对应该避免的科技陋习,千万别步我的后尘!
这个坏习惯之所以能持续,主要因为我不轻易让人窥探邮箱。但当朋友或同事偶然瞥见我的屏幕时,他们的反应总是惊骇不已。“如果有人发重要信息怎么办?”“你怎么察觉新邮件?”懂技术的人甚至会提醒:“你真该设置筛选规则。”他们说得都对。数万封未读邮件不仅是混乱,更会分散注意力且缺乏实用性——未读计数早已失去意义,我甚至不再留意它。
为何放任不管?或许只因没必要。若整天忙于打开邮件消除“未读”标记,我将一事无成(或许该全数删除!)。快速扫视确认重要邮件后,我就会立即投入实际工作。
近期系统频繁出现异常卡顿,可能是网络摄像头驱动配置错误,也可能是第二显示器或HDMI线缆故障。为排除软件问题,我更新了显卡驱动——却发现上次更新竟停留在2024年初。随后尝试更新BIOS解决系统故障时,更发现自2023年底后就再未刷新过。这两项都该定期维护,却总被遗忘或拖延。虽然并非强制操作,但过时的BIOS和驱动确实会引发问题。
明明有各类应用、网络共享和云存储等便捷方式,但我备份照片或传输文档时,仍习惯插线操作。使用的USB-C转A线缆最高仅支持3.0协议,传输大文件耗时甚久。但由于线缆固定在桌边触手可及之处,且能满足基本需求,我便从未费心寻找更优方案。说是懒惰也罢,但探索替代方案的时间精力,我宁愿投入其他地方。
这更像是一种带有特权凡尔赛色彩的偏执,而非纯粹的错误习惯。因担心重装系统时误删重要文件或遗忘备份,我从不选择在原硬盘上重装或手动备份后格式化,而是直接购置新硬盘并将旧盘转为额外存储。这样做的好处是总能获得全新游戏安装盘,旧数据也得以保留;弊端则是驱动器盘符逐渐演变成科学怪人般的混乱状态——至今仍保留着三年前使用的500GB三星850 EVO硬盘,大量标注“本地磁盘”的驱动器让我每次都要反复尝试才能找到目标。
专业电竞选手多使用800-1200 DPI配合大幅鼠标垫实现精准操作,但我却常年将鼠标DPI维持在2400。采用指尖握持方式仅靠食指与无名指控制鼠标,需要以极小位移覆盖实际距离。虽然低DPI在高速FPS游戏中更具优势,但即便偶尔游玩这类游戏,我也不会调整设置——毕竟心知肚明自己与竞技水平无缘,只需完成目标且尽量少阵亡就好。
每日工作结束时,总会有未完成的任务、进行中的项目和待处理的邮件。我通常直接最小化窗口切换虚拟桌面,次日继续处理,甚至日常休眠前也懒得保存内容或收藏标签页。这意味着我的电脑极少关机。虽然多数时候无伤大雅,但连续数周不重启后,网络性能会断崖式下跌、视频开始卡顿、浏览器标签响应迟缓——这时我才知道该重启了。
尽管终日与电脑硬件软件打交道,但面对自己的主力工作娱乐设备时,我只想纯粹使用它。并非不爱折腾电脑,只是反感在需要专注或放松时进行故障排查。这就导致——作为撰写故障解决指南的人——我的电脑却存在诸多顽固问题:有时启动后应用无法正常加载(怀疑与摄像头驱动有关);第二显示器偶尔出现白色条纹闪烁(需重新插拔线缆解决);搭载7950X3D处理器和PCIe 4固态硬盘的设备启动速度异常迟缓...这些本该及时处理的问题,我却总选择拖延。请引以为戒,别让问题积重难返。
这是技术圈外朋友经常吐槽的点。虽不及七旬母亲的桌面(图标几乎覆盖整个背景),但我也承认确实混乱。虽然没有快捷方式,但过多项目文件夹堆积如山——多是许久未碰的旧项目,却总幻想“终有一天”会处理。其实这更多是审美偏好问题,功能上桌面存储Photoshop新闻缩略图文件夹与深层归档并无本质差异,但观感上确实不够专业。
撰写本文让我幡然醒悟:不仅未意识到自己犯下如此多科技戒律,更没察觉已依赖这么多权宜之计。其中多数问题本可通过正确方法稍加时间解决——这也正是我在指南中倡导的理念。事实上,我们分享各类建议(无论是数字安全习惯、延长SSD寿命、选购翻新笔记本还是提升Windows11效率)时,自己未必完美践行这些原则。
在此向各位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读者郑重承诺:我会做得更好。或许一年后我将撰写续篇,届时再看这些陋习修正了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