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贝拉中心的会场座无虚席,氛围编程应用Lovable的联合创始人安东·奥西卡(Anton Osika)登上今年TechBBQ峰会的舞台。

Cover Image

作为 vibe-coding(氛围编程)这一热门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Lovable专注于帮助零编程经验者快速构建应用程序和网站。该技术允许用户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代码、网站或完整应用程序时进行实时引导。

市场对这一概念的响应极为热烈:这家瑞典公司宣布,仅用八个月时间即实现1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并完成2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18亿美元,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独角兽企业。据《金融时报》报道,投资者已着手推动B轮融资,拟以40亿美元估值进行交易,但目前Lovable尚未表现出相关意向。

奥西卡向TechCrunch阐述了其核心愿景:将Lovable打造为软件产品开发的一站式平台,特别是帮助创业者完成产品开发全流程,更轻松地创建人工智能原生企业。“企业经营涉及众多环节,包括支付系统搭建、用户行为分析,未来甚至涵盖公司注册流程,”他表示,“我希望Lovable能全面赋能这些环节。”

六月底,Lovable推出了具备文档阅读、错误调试、网络搜索、图像生成和文件定位功能的智能代理,迈出了实现该愿景的第一步。

目前平台活跃用户超230万,其中付费用户达18万。奥西卡透露定价策略以覆盖成本为基准。其最欣赏的案例包括营销人员搭建销售培训平台,以及工程师通过平台同时运营多个小微企业的应用场景。

“过去Lovable擅长生成优质初版方案,如今已能协助开发完整产品,体验更贴近与真实开发者协作。”他补充道。针对AI生成代码易脆弱的批评,这位CEO强调:“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人类编写的代码,发布前都必须经过审核。”

现阶段Lovable整合了多种基础模型,包括Anthropic公司的ClaudeOpenAI的GPT-5。尽管两家模型提供商各自拥有Claude Code和Codex等开发工具,奥西卡却显得从容:“我们通过整合多元AI模型提供商来打造最佳产品,而提供商需固守自身模型,这反而赋予我们更大优势。”

他进一步解释,多模型架构不仅赋予用户“无可匹敌的能力”,还使公司免于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的负担,保持快速扩张的灵活性。“能力边界正在持续拓展,”奥西卡表示制胜关键在于三点:保持高速响应、确保安全性、提供简易用户体验。“只要坚持这三点,我们就能比任何人赢得更多客户信任。”

在其同业竞争者Figma193亿美元市值完成轰动性IPO仅一个月后,被问及相关看法时,奥西卡淡然回应:“我们始终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最优产品。只要持续倾听用户需求并予以满足,这便是全部意义。”

Lovable与瑞典科技生态深度交融:奥西卡在斯德哥尔摩成长并创立公司,投资方囊括欧洲顶尖机构与天使投资人,包括斯特凡·林德伯格(Stefan Lindeberg,瑞典Nordic Game Ventures)弗雷德里克·耶尔姆(Fredrik Hjelm,瑞典Guestit创始人)Greens Ventures(北欧)Hummingbird Ventures(伦敦)以及20VC(伦敦)。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巨头Revolut首席执行官尼克·斯托龙斯基(Nik Storonsky)瑞典创业家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夫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均参与天使投资,后者创立的Klarna同时也是Lovable的客户。其他知名客户还包括HubSpotPhotoroom

峰会期间,投资人与创业者们热议Lovable扎根欧洲对北欧创业生态的意义。英国Dawn Capital合伙人沙米拉·班基娅(Shamillah Bankiya)指出:“Lovable等欧洲AI独角兽的成功是整个欧洲的胜利。除直接创造数千就业岗位外,更深远在于文化影响——它提升了大陆野心勃勃的创业者们对梦想尺度的认知。”

虽然Lovable在洛杉矶设有团队,但奥西卡明确表示公司将立足欧洲发展。许多欧洲科技公司最终为获取资本与机会迁往美国,但他目前并未考虑此举。

伴随公司成功,奥西卡已开始反哺创业生态:丹麦客户智能公司Propane.ai在其120万美元的pre-seed轮融资中获得其个人投资。创始人丹尼斯·格林-利伯(Dennis Green-Lieber)坦言:“Lovable印证了北欧圈的共识——我们同样拥有世界级天赋,能在全球舞台绽放光彩。过去十年我们有Zendesk、Unity、KlarnaSpotify等巨头,但Lovable证明:凭借精干团队、全球视野和不懈努力,依然能建立定义赛道的企业。作为创始人,我可以说这件事在家乡的发生,彻底点燃了我们生态系统的激情。”


文章标签: #人工智能 #编程平台 #独角兽 #欧洲科技 #创业生态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