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坚持支持20年ATI显卡,开源开发者发布新更新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自USB-C问世已有数年。我们依然青睐其正反盲插的便利性与日益强大的性能,但也更加意识到这种高功率线缆潜在的隐患。
劣质线缆导致元件烧毁、充电器短路甚至起火的报道屡见不鲜。为此我们深入测试了多款产品,既包括值得入手的优质USB-C线缆,也涵盖了应规避的高风险型号。
以下是当今选购USB-C线缆必须了解的关键注意事项。掌握识别劣质线缆的技巧,才能选到传输快速、经久耐用且价格合理的产品。
这对多数电子产品都适用,但对USB-C线缆尤为重要。看似简单的线缆内部应配备多重安全机制(至少规范如此)来确保电力安全传输。然而法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厂商都会遵守——尤其是那些无需维护声誉、通过Temu、速卖通和亚马逊等平台销往全球的海外制造商。
虽然认准知名品牌并非万全之策,但能极大降低安全风险,且在出现问题时有更高概率获得售后补偿。推荐品牌包括:安克(Anker)、苹果(Apple)、贝尔金(Belkin)、Cable Matters、Dockcase、JSAUX、微软(Microsoft)、SooPii和绿联(Ugreen)。
若重视传输速度且设备支持,请优先选择USB-C to USB-C线缆而非USB-C转USB-A型号或转接器。USB-A接口传输速度上限为10Gbps,充电功率限至15W。尽管部分转接线宣称支持100W充电,但通常依赖私有快充协议且需特定兼容设备才能实现。
相比之下,现代USB-C to USB-C线缆可支持40Gbps数据传输与240W快充(目前主流仍以100W及以下为主)。更高规格的线缆往往意味着更优品质,除非为旧款仅支持USB-A的设备供电,追求性能者应全面转向USB-C端到端解决方案。
当前雷电(3/4/5代)与USB4线缆能提供USB-C领域的最高性能标准。即便不需要顶级规格,选择它们仍有重要理由:为获得认证标识(尤其是雷电协议),这些线缆必须满足更严格的制造规范。
USB-C 3.2线缆不仅性能低于USB4,其生产标准也更为宽松,品质往往逊色。雷电3/4及最新雷电5标准则具备更高的基础要求与品质上限。这意味着选择雷电或USB4线缆能大幅降低购得劣质或危险产品的概率。当然,需确保与设备兼容(若设备不支持雷电4,选择雷电3更具性价比)。
通过重量判断线缆质量并非无稽之谈。优质USB-C线缆采用更粗线径,更厚的铜芯能提供更稳定的信号传输。虽然部分重量来自外被材质,但线芯本身占比显著——更重的线缆往往更可靠。
实测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我们曾对比两条6英尺长线缆(9美元与19美元款),廉价款不仅更纤细,重量也轻得多(38克 vs 86克)。线上购买时虽无法直接称重,但可通过规格参数查询重量信息。若某款线缆明显轻于同类产品,建议排除选择。
市面上磁吸转接头可将USB-C接口转换为磁吸快拔设计,类似苹果已停产的MagSafe线缆。但此类配件存在硬件损伤高风险:多数第三方磁吸适配器缺乏对暴露针脚的环境防护,无法防止异物导致短路,甚至在拔插时可能产生电弧损伤。
最后一点尤为危险——USB-C标准设计基于物理插拔时的断电保护机制,而磁吸分离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电力传输未及时中断,引发电弧效应造成设备损坏。
或许有人认为无需纠结,直接使用家中旧线即可。但需警惕:USB-C标准近年来飞速演进,早期线缆不仅速度滞后,更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对旧款线缆进行深度测试时发现,多数存在供电过载风险,可能损坏设备接口甚至烧毁元件。难道要为省下几美元而赌上昂贵笔记本电脑的安危?购置新款USB-C线缆既能避免各种麻烦,也能通过更快传输与充电速度提升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