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评测了搭载基于Arrow Lake处理器的Alienware 16X Aurora和基于Raptor Lake处理器的Alienware 16 Aurora,两者都打着“第二代”芯片的旗号——但它们都不是Lunar Lake!这让我陷入困惑:如今英特尔所谓的“第二代”CPU命名究竟意味着什么?

Cover Image

事实证明,这个命名几乎毫无意义。当初英特尔推出简洁明了的“第一代”CPU命名时,我们还能清楚理解产品定位。但到了“第二代”和Lunar Lake发布时,我本以为英特尔酷睿Ultra第二代CPU都会是具备长续航能力和神经处理单元(NPU)、能运行Copilot+ PC功能的AI电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情况反而变得更加混乱。

英特尔的“第二代”命名几乎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用户仍需深入研究型号编号和CPU架构细节才能理解产品特性——这简直回到了英特尔简化命名体系之前的时代。

“第一代”命名体系曾许下的承诺

2023年,英特尔彻底改革了品牌命名体系,旨在简化一切。在移动端(暂且不提复杂的桌面处理器),产品线分为“英特尔酷睿(第一代)”芯片和“英特尔酷睿Ultra(第一代)”芯片。

英特尔酷睿Ultra芯片即Meteor Lake芯片,是早期搭载神经处理单元、能效更高的“AI PC”硬件。不过该架构并未完全兑现其承诺:电池续航改进未达预期,NPU性能也无法满足微软Copilot+ PC的要求。这些芯片被命名为英特尔酷睿Ultra 3、5、7或9。

与此同时,英特尔还保留了上一代架构的Raptor Lake芯片,命名为英特尔酷睿3、5和7(没有9)。这些芯片为游戏PC和工作站提供更高性能,但代价是更高功耗。简而言之,追求CPU性能的游戏玩家需要避开第一代芯片中的“Ultra”标识。

虽然用“Ultra”表示“时髦的新款AI PC而非顶级性能CPU”有些奇怪,但整体命名体系基本合理。看到“第一代”标识以及“酷睿Ultra 5”或“酷睿7”,就能理解产品定位。

然后,一切又开始变得混乱。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于2024年底离职,这个时间点恰好与公司营销策略偏离最初简化命名体系的时间相吻合。

Core i9-14900HX暴露第一代命名策略的缺陷

2024年初,英特尔推出了英特尔酷睿i9-14900HX处理器。这是当时的性能怪兽——我们在PCWorld测试过的最快移动CPU!但命名令人困惑,因为英特尔已在Meteor Lake CPU中取消了“i”标识,如今却又重新使用。这是因为这款HX处理器基于Raptor Lake Refresh架构,是前代架构的更新版本。

等等,第一代不是已经包含部分Raptor Lake芯片了吗?确实如此……但英特尔已从酷睿产品线中取消了“9”的命名,又不能称其为酷睿“Ultra”,因为该名称专为搭载NPU的Meteor Lake芯片保留。我敢打赌,对于专注高性能游戏的CPU而言,“酷睿i9”的命名看起来比单纯的“酷睿7”更吸引人。

追求高端性能的游戏玩家几乎必然会寻找“Ultra”和“9”等标识,但英特尔却将这些标识保留给了优先考虑能效和NPU加速而非顶级性能的AI PC芯片。

英特尔的“第二代”命名本应专属于Lunar Lake?

英特尔在2024年9月发布Lunar Lake芯片时开始使用“第二代”命名体系。这些“Lunar Lake”芯片或称“酷睿Ultra第二代”处理器备受期待,它们本应实现第一代芯片的承诺。除了支持AI功能的NPU外,还提供了与高通基于Arm架构的骁龙X芯片媲美的长续航能力。

我看到大量关于第二代的报道,其中多数都将第二代命名与Lunar Lake及其续航能力和NPU目标紧密关联。是我误解了英特尔的营销策略吗?或许!但若果真如此,感到困惑的不止我一人——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命名体系再次变得混乱不堪。

第二代现在包含Raptor Lake和Arrow Lake CPU

这一切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两款笔记本电脑:Alienware 16 AuroraAlienware 16X Aurora。Alienware 16 Aurora搭载的英特尔酷睿7 240H被标记为“英特尔酷睿(第二代)”处理器。然而它基于旧的Raptor Lake架构,这个架构在第一代产品随Meteor Lake以“Ultra”级别发布时就已经是上一代技术。尽管打着AI PC的旗号,这款第二代笔记本电脑却没有NPU——甚至无法使用Windows Studio Effects实现摄像头特效。这是第二代命名混乱的典型例证。

Meanwhile,更高端的Alienware 16X Aurora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9 275HX芯片,被标记为“英特尔酷睿Ultra(第二代)”芯片,与最新的Lunar Lake芯片相同。但这款芯片并非Lunar Lake——它是性能更强大的高端游戏芯片,类似于第一代时期发布却未使用第一代命名的酷睿i9-14900HX。公平地说,这是款出色的游戏芯片且确实配备NPU,但NPU未达到Copilot+ PC功能标准,也缺乏Lunar Lake的电池能效。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目前,“英特尔酷睿Ultra(第二代)”处理器既可能是无法运行Copilot+ PC功能的高端Arrow Lake游戏CPU,也可能是符合微软Copilot+要求的节能型Lunar Lake CPU。

CPU型号和架构仍是关键

我想说明的核心点是:“第二代”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甚至连“酷睿Ultra”也无法提供足够信息!英特尔官网将这些命名体系称为“产品系列”,但消费者真正需要查看CPU型号名称和处理器编号才能理解产品特性。例如“HX”代表高性能Arrow Lake CPU,而“V”代表高能效Lunar Lake芯片。但我原以为简化命名体系本应避免这种情况。

如果第二代能够包含这么多特性各异的芯片,我不确定所谓的“产品系列”除了“特定时期发布的CPU集合”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归根结底,这对消费者有多大帮助?答案微乎其微。

光鲜的新命名,熟悉的旧困惑

多年来科技记者一直在批评令人困惑的CPU和GPU命名方式,而英特尔始终处于漩涡中心。如果英特尔坚持使用以前的命名体系,这一切本不会令人惊讶——但英特尔特意简化了命名,而这项简化措施在短短一年内就变得复杂起来。在我看来,这标志着该策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英特尔曾抨击AMD的锐龙命名体系是“忽悠人的万金油”,将过时架构包装成现代处理器系列的一部分。正如英特尔在2023年的演示中所说,谈到AMD的锐龙命名时:“我能相信这是最新产品吗?”“不能!”

这就是第二代给我们的感觉。连我这样评测笔记本电脑的专业科技记者都难以理清这些曲折变化!我们本不应需要通过英特尔公关的邮件才能理解“第二代”的真正含义,普通消费者更不应如此。


文章标签: #英特尔 #CPU命名 #第二代 #混乱 #消费者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