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和视频创作者(例如瑞特·舒尔)发现,部分视频呈现出非上传者刻意追求的过度光泽感和平滑度。这种滤镜技术并非新鲜事物——事实上,在TikTokYouTube Shorts平台上传的老电影片段中,这种过度处理屡见不鲜,导致人物皮肤等细节产生不自然的平滑动态和过度抛光效果。但此次细微的滤镜应用,实则为YouTube官方开展的测试项目,该平台编辑总监勒内·里奇已予以确认。

Cover Image

里奇在社交媒体回应质疑时表示:“我们正在精选的YouTube Shorts内容上进行实验性处理,通过传统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视频去模糊、降噪和清晰度提升(类似于现代智能手机的录像处理机制)。”他在声明开篇特别强调“未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未进行分辨率提升”,试图以此规避舆论反弹。将这项技术称为“传统机器学习”(究竟何为传统?)的说辞,显然也旨在缓和公众情绪。

正如Ars Technica科技媒体所指出的,这实质上只是对现有滤镜工具的扩大化应用。将机器学习技术刻意包装成“人工智能”的概念——趁大型语言模型逐渐渗透公众认知之机过度营销产品——正是谷歌等科技企业在推广新技术时最令人诟病的做法。

但问题的另一关键在于:当用户对“人工智能”视频处理技术产生本能排斥时,谷歌唯有自食其果。即便这只是新型滤镜的简单应用,但在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悄然渗透文字、图像、音乐及视频领域日益警惕的当下,作为该技术主要推手的谷歌/YouTube自然首当其冲。对机器学习技术(再次强调,这可能被故意与“人工智能”工具混淆)的应用突然成为争议焦点,而这在数年前本不会引发任何波澜。

更不必说在未告知视频创作者的情况下擅自施加视觉滤镜的行为。动态平滑化和纹理均质化处理——特别是针对皮肤及其他精细细节——在任何时候都是敏感议题。未经明确告知就实施此类操作,无疑将摧毁YouTube所依赖的内容创作者群体的信任根基。


文章标签: #YouTube #AI滤镜 #机器学习 #视频处理 #谷歌测试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