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目前对其是否应将晶圆代工部门拆分为独立实体举棋不定,但历史教训可供借鉴——尤其来自其老对手AMD的案例。

Cover Image

近期事态表明,英特尔的晶圆代工部门正深受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更关键的是,据传董事会成员与部分股东倾向于分拆代工业务,而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却持反对立场,这种分歧在内部引发了巨大不确定性。耐人寻味的是,要预判分拆可能带来的结果,AMD转型无晶圆厂模式的经历正是绝佳参考。

经济困局下AMD的转型抉择

企业分拆业务往往源于经济压力,AMD在2008年的处境便是如此。当时该公司产品发布严重延期,特别是服务器CPU领域——四核皓龙处理器的推迟上市导致股东价值缩水,面向消费市场的羿龙芯片同样遭遇滑铁卢。

连续的运营亏损、产品线疲软及市场份额萎缩,迫使AMD考虑转向无晶圆厂模式。最终其将代工部门剥离成立The Foundry Co.(后更名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通过与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的交易获得7亿美元现金、11亿美元债务减免,并保留34%股权。

这一决策使AMD摆脱了制程工艺的桎梏,转而依托台积电的先进技术。尽管过早出售格罗方德股权令其损失潜在收益,但转型后开发的锐龙等处理器成功助其重返竞技场。

英特尔的十字路口

当前英特尔代工部门预计2024年亏损将达130亿美元,相当于公司市值的近10%。支持分拆的董事会认为,此举既能缓解财务压力,又可保全美国本土芯片制造能力——尤其在美国政府可能入股的情况下。

但以陈立武为首的管理层持反对意见: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的18A14A制程正处关键阶段,此时分拆可能中断技术积累。若即将推出的Panther LakeClearwater Forest处理器能验证代工实力,或将为该部门赢得转机。

历史启示与未来抉择

AMD案例表明,剥离代工业务虽能快速改善现金流,却可能丧失长期战略主动权。对英特尔而言,若18A制程能达到70%良率目标并与台积电N2制程抗衡,维持垂直整合模式或更具竞争力。

这场关乎美国半导体产业命运的博弈,最终将取决于英特尔在技术创新与财务健康之间的平衡艺术。


文章标签: #英特尔 #AMD #晶圆代工 #半导体 #芯片制造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