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搬到了更偏远的乡村地区,安装星链(Starlink)成了我的头等大事。这里堪称网络荒漠,只有在附近山丘上才能勉强收到4G信号,固定电话线的网速峰值也仅为3Mbps。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智能设备的现代家庭,高速网络是刚需——所以在孩子床铺还没组装好时,我就先部署好了星链

Cover Image

初体验令人惊喜。虽然启动时传出意料之外的嗡鸣声(后来知道这种线圈噪音很正常),但几分钟后我就成功连上了网络!不过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些状况,毕竟星链与光纤体验迥异,以下是我希望提前了解的注意事项。

安装位置决定性能表现

首次成功联网时,我兴奋地给朋友发了“太空网络已就位!”的消息,配图是星链天线临时架在送货纸箱上的模样——这个草坪台阶上的临时安置点仅维持了一晚。实际上,天线需要安装在无遮挡且能最大限度连接卫星的位置。星链应用会通过动态图示指导调整天线朝向,地面架设时我的网速仅50Mbps,后来聘请专业电视天线安装工将设备移至屋顶后,下载速度立刻跃升至近200Mbps。既避免了孩子骑车碾压线缆的风险,又杜绝了天线被盗的可能,可谓一举三得。

美观性是个妥协项

我个人觉得星链的六边形天线颇具未来感,远比传统圆盘式卫星天线酷炫。但自制的管道支架确实拉低了颜值——官方提供更美观的付费支架选项,不过朴素的无漆支架显然更经济实惠。对于注重住宅外观的用户,建议在安装方案上多花些心思。

上传速度存在瓶颈

与上下行对等的光纤不同,星链虽然能提供150Mbps(峰值300Mbps)的下载速度,但我的上传速度从未突破30Mbps大关,通常维持在15Mbps左右。虽然满足日常视频通话和照片传输需求,但上传长视频或尝试1080P以上游戏直播时就力不从心了。

原装路由器表现平庸

标配的星链第三代路由器(三频Wi-Fi 6,宣称覆盖3000平方英尺)在我不到其半面积的新居都出现信号死角。最终我换用TP-Link Archer GE800 Wi-Fi 7路由器才解决覆盖问题。值得称赞的是,星链的桥接模式设置极其简便,十分钟内就能完成切换。

全球性宕机防不胜防

安装完成两天后,服务突然中断。当发现桌游群友转发的RedditTwitterDownDetector截屏时,才确认遭遇了全球网络故障。虽然老用户表示此类事件罕见,但太空互联网的魔法偶尔也会失效。

来自社交圈的压力

自2024年11月起,全球范围内针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抵制活动,让星链用户难免遭遇道德审视。朋友常质问“难道没有其他选择?”但现实是:亚马逊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尚需数年才能成熟,而地球同步卫星的延迟问题无解。在性能需求面前,我只能暂时忽略对马斯克商业帝国的抵触。

未来科技的矛盾体

星链确实实现了《杰森一家》式的科幻想象,让网络荒漠也能享受低延迟高速上网。但若能重来,我会选择更美观的支架方案,准备备用网络应对突发故障,更希望它不与争议人物绑定。就目前而言,这仍是无可替代的最佳选择——尽管仍有提升空间。


文章标签: #星链 #卫星网络 #乡村网络 #马斯克 #网络评测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