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正经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正在使该公司在业务和可持续性方面倒退。随着美国政府高层反对其领导团队,这家蓝色巨头的处境似乎变得更加艰难。

Cover Image

当美国总统要求一家本土企业更换领导层时,这无疑敲响了警钟,不仅对公司本身,也对股东信心造成冲击。追溯反对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就在昨日,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这位与科技界有过多次“激烈交锋”的政治人物——对英特尔CEO陈立武(Lip-Bu Tan)与中国实体的关联提出质疑。科顿致信英特尔董事会,声称这位蓝色巨头的掌舵人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次日,特朗普总统也公开反对英特尔CEO,指其存在“严重利益冲突”,矛头直指陈立武在华投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参议员科顿长期主导共和党在科技议题上的叙事,其标志性事件包括将字节跳动CEO周受资(Shou Zi Chew)称作“中国人”,尽管对方多次澄清新加坡国籍。由此可见,特朗普的反对立场有着更深层的政治背景。

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曾公开赞赏英特尔前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称其为该职位“最后一位称职者”。回顾葛洛夫的履历,这位匈牙利裔企业家是美国制造业的坚定拥护者,其著名专栏《美国如何创造就业》核心主张就是企业应为民众创造机会。这显示支持“美国制造”理念很可能是获得特朗普青睐的重要标准。

英特尔当前处境岌岌可危,部分源于公关应对严重失误——面对针对公司决策和领导层的指控始终未能主动回应。相较英伟达等竞争对手通过专题博客及时辟谣的做法,蓝色巨人显得反应迟缓。这正是市场和立法者能够成功构建反英特尔叙事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提及英特尔,多数人视其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旗帜、“美国梦”的象征。但现实是,这家诞生于硅谷的企业在本土芯片制造领域已远落后于台积电。尽管投入巨资研发,其18A、Intel 3等制程节点仍未获得市场广泛接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台积电数年前才登陆美国设厂,这一对比更凸显英特尔的技术困境。

作为《芯片法案》最大受益者,英特尔却未能兑现政府对它的厚望。前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提出的“五年四节点”计划消耗数百亿美元追求完美制程,实际成果却令人失望。亚利桑那、俄勒冈等地工厂因经济考量放缓建设,复苏曙光尚未显现。反观2023年进军美国的台积电已在该领域占据主导,这种反差清晰表明英特尔在芯片制造竞赛中已然掉队。这些问题最终形成“多米诺效应”,使这家老牌企业陷入运营危机。

关于英特尔与台积电合并的设想,尽管特朗普政府可能乐见其成——考虑到这家台湾巨头在美国芯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但将两家技术路线、企业文化和商业规模迥异的竞争对手强行整合毫无意义。唯一可行方案或许是台积电接管英特尔芯片业务部门,但这对正巩固行业霸主地位的台积电而言无异于培养潜在竞争者。除非美国政府将其作为对台谈判条件,否则这种设想短期内难以实现。

据报道,英特尔消费级处理器业务正面临Panther Lake研发困境,主因18A制程良率低迷。该公司多代产品采用内部代工服务的策略均未达预期,且短期内难见转机。虽然为维持股东对代工业务的信心,英特尔坚持将18A制程同时用于Panther Lake和Nova Lake,但消费者只认顶级产品的市场现实不容忽视。

英特尔产品部门CEO曾表示未来可能全面转向台积电代工晶圆,若想重振消费级CPU业务,这或许是唯一可行之路。事实上,前CEO基辛格坦言:公司并非缺乏研发顶尖处理器的技术实力,而是维护股东价值的内部压力导致决策频频失误。

作为PC硬件爱好者,我们固然期待英特尔重振雄风。但考虑到近期政治风波和总统对领导层的公开质疑,这条复兴之路注定漫长崎岖。


文章标签: #英特尔 #特朗普 #台积电 #芯片 #CEO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