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发布全球首款540Hz OLED显示器,720p下可超频至720Hz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近期评测搭载Arrow Lake架构处理器的外星人16X Aurora和Raptor Lake架构处理器的外星人16 Aurora时,发现两者都标注为“第二代”芯片——但它们都不是Lunar Lake!这让我陷入困惑:如今英特尔“第二代”CPU的命名标准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令人失望:几乎毫无意义。2023年英特尔推出“第一代”简洁命名时定位清晰——移动端分为英特尔酷睿(第一代)和英特尔酷睿Ultra(第一代)两类。后者代表具备神经处理单元的Meteor Lake架构,虽然实际能效提升和NPU性能未达预期,无法满足微软Copilot+ PC要求,但至少“Ultra”后缀明确指向AI PC特性。而传统高性能的Raptor Lake则沿用酷睿3/5/7命名,游戏玩家可以轻松避开注重能效的Ultra系列。
但混乱始于2024年初发布的酷睿i9-14900HX。这款基于Raptor Lake Refresh架构的怪兽处理器不得不重启“i”前缀,因为既不能归入取消“9”级别的酷睿系列,又不符合Ultra系列定位。这暴露出第一代命名体系的漏洞:当高性能芯片需要与AI特性芯片区隔时,简洁命名反而造成认知负担。
真正的荒诞始于“第二代”命名。2024年9月发布的Lunar Lake本应是第二代核心——其NPU性能达标,续航堪比高通骁龙X,完美实现第一代未竟的理想。但如今“酷睿Ultra(第二代)”竟同时包含两类截然不同的产品:既指代不符合Copilot+要求的Arrow Lake游戏芯片(如外星人16X Aurora搭载的酷睿Ultra 9 275HX),又包含符合标准的Lunar Lake芯片。更荒谬的是,采用旧架构Raptor Lake的酷睿7 240H(外星人16 Aurora)竟也被纳入第二代序列——这台设备甚至没有NPU。
如今判断处理器特性必须回归原始方法:查看型号尾缀(如“HX”代表高性能Arrow Lake,“V”代表低功耗Lunar Lake),这与英特尔简化命名的初衷背道而驰。正如其2023年嘲讽AMD锐龙命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PPT所言——现在消费者面对“第二代”标签时,同样会质疑:“这真是最新架构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作为专业科技记者,我需要英特尔公关邮件才能厘清这些命名陷阱,普通消费者又当如何?这场命名简化的改革,在短短一年内就已沦为比旧体系更混乱的文字游戏。当“产品系列”沦为“同期发布处理器的集合”,这种分类对选购决策的价值,恐怕只剩提醒我们:必须像考古学家般深挖型号编码背后的架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