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Windows安全设置,让你的电脑远离黑客攻击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随着网络充斥着由机器人编写的垃圾文本,人工智能生成的劣质内容涌入电子书、YouTube甚至维基百科也就不足为奇了。后者尤为棘手,因为维基百科的开放性既是其最大优势,也是应对错误信息的主要机制。为此,该网站的管理员正启用新政策来抵御人工智能文本的泛滥。
根据最新政策文件,维基百科管理员现在有权使用工具快速删除明显由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章和编辑。这扩展了原有的“快速删除”功能——该功能允许跳过为期一周的志愿者编辑与管理团队讨论环节,直接完成全文删除。
但对于新创建或大幅重写的文章,若出现大语言模型文本的典型特征(如“这是关于……的维基百科文章”这类句式,或引用不存在的文献),现在可被添加警示标签。(自动生成文本常存在此类问题,正如某些律师和试图品尝胶水增稠披萨的食客所发现的那样。)若同时出现这两种迹象,基本可以判定提交者甚至未曾通读过文章内容。
只要文章显现出这类自动生成的痕迹,就能依据快速删除条款予以清除。该条款此前仅适用于明显胡言乱语或拙劣伪装的广告内容。
维基百科编辑伊利亚斯·勒布勒(Ilyas Lebleu)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数被删除的新文章仍采用为期一周的讨论流程。但面对海量速成内容,必须建立更高效处理明显垃圾的机制。勒布勒称这只是应对最恶劣人工智能投稿的“临时创可贴”,更严峻的问题将持续存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与机器对抗的永恒意象——约翰·亨利与蒸汽钻机的赛跑。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新政策与今年早些时候编辑团队压倒性否决人工智能生成文章摘要的未通过提案形成鲜明对比。维基百科编辑巴沃尔夫(Bawolff)强调:“维基百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可靠性、可追溯性和‘人人可修正’原则,而人工智能与这些特质完全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