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最慢Arrow Lake处理器上架,4+4核售149美元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自2022年人工智能热潮爆发以来,英伟达一直主导着这一市场。尽管该公司此前轻松跨越竞争壁垒,但在首席执行官苏姿丰的领导下,超威半导体(AMD)正大幅扩充其人工智能产品阵容。显然,黄仁勋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2022年红色阵营(指AMD)未能预见人工智能热潮的规模,但如今局势即将发生巨变。若有人仍不解英伟达何以领跑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在于绿色阵营(指英伟达)率先推出了成熟的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而AMD与英特尔等竞争对手仍困于传统CPU和GPU领域。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AMD意识到人工智能市场的巨大潜力,苏姿丰遂于2023年宣布全面转向人工智能战略。但彼时英伟达已凭借安培(Ampere)和霍珀(Hopper)架构解决方案及其强大的软件生态席卷市场,使得AMD不得不直面单极化的竞争格局。
2023年要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绝非易事——科技巨头们已与绿色阵营签订长期合同,被迫采用其人工智能芯片。更关键的是,英伟达通过CUDA等技术构建的封闭生态形成天然壁垒,在黄仁勋的运作下,市场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技术路径依赖。这导致AMD即便推出Instinct MI300X等人工智能加速器,仍面临客户采纳困境。
作为抗衡英伟达H100的首款重量级产品,AMD Instinct MI300系列拥有两倍于竞品的内存容量、相当的带宽性能,以及承诺大幅提升算力的CDNA 3架构。内部测试证实MI300X确实在推理应用领域对英伟达构成威胁,但真正的挑战并非击败单个对手,而是对抗整个生态系统。
当前英伟达的生态枷锁制约着AMD的主流化进程。前者通过对开发者工具和人工智能框架的绝对控制,成为行业默认选择,而后者始终被视为挑战者品牌。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不仅需要百万量级芯片,更需融入完整系统生态。对科技巨头而言,转投AMD意味着远比采用英伟达方案更高的迁移成本,即便红色阵营提供更强性能。
不可否认,投资者与媒体风向往往左右企业决策——英伟达恰巧占据最佳位置。当科技巨头们在公关声明中频繁提及英伟达设备时,不仅提振了投资者信心,更强化了其行业标准地位。试想若OpenAI或微软宣布采购AMD设备,市场很可能将其解读为次优选择,足见红色阵营面临的品牌认知困境。
彼时AMD的抉择极为有限:要么全力升级解决方案,要么如英特尔般退出竞赛。苏姿丰选择持续角力,如今AMD终于在算力解决方案领域与英伟达分庭抗礼。对此科技巨头们正做出响应,毕竟他们需要追逐投资热点以维持资本支出规模。
当英伟达市值突破万亿美元时,AMD才刚起步。随着竞争力产品的面世,红色阵营开始以更具优势的价格、更高的供货稳定性及健壮生态向科技巨头推广。据悉Instinct MI300系列价格较英伟达同类产品低20%-30%,性价比优势吸引微软与OpenAI等企业采用其技术栈。
不过科技巨头对AMD的投资规模仍远不及英伟达,这在意料之中——红色阵营尚需时日才能与老对手全面抗衡。此番讨论的契机源自AMD“推进人工智能”发布会,苏姿丰公布的突破性进展在算力维度尤为耀眼。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下一代Instinct MI400系列,其搭载的HBM4尖端技术将提供比现有方案高出50%的内存容量。简言之,该产品将让英伟达Rubin架构遭遇强劲挑战。更重要的是,AMD正聚焦机架级解决方案,即将推出的旗舰产品“赫利俄斯(Helios)”人工智能服务器机架将配备EPYC威尼斯系列CPU,直接对标Rubin NVL144方案。
深入剖析下一代产品是因为它们证明AMD已在算力战场全副武装。但要打破垄断格局,仅靠性能优势远远不够。市场需要红色阵营构建从硬件到软件的全生态竞争力。值得澄清的是,AMD无需完全取代绿色阵营,而是寻求共存——正如其在消费级GPU市场的策略。
明日公布的AMD第二季度财报将揭示企业未来走向。分析师预计,受OpenAI等客户采纳及多领域需求推动,同比营收将呈现增长。虽然人工智能板块预计表现积极,但要想与英伟达抗衡,AMD必须展现巅峰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