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热爱音乐与科学的爱好者近日揭示,某些鸟类竟能存储并提取数字数据。具体而言,他将一张鸟类线稿的PNG图像转换为音频波形,试图将其嵌入一只幼年椋鸟的鸣叫记忆中,以便未来以图像形式还原。本·乔丹(Benn Jordan)将这一实验拍摄成视频发布于YouTube。据他估算,这种基于鸟类的数据传输系统速度可达每秒2兆字节——当然,这个数字背后存在诸多限制条件。

Cover Image

实验背景显示,鸣禽拥有动物界最发达的发音能力,因而成为理想选择。其独特的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汇处,通过独立控制的肌肉群调节音高与速度,甚至能产生相位与波干涉效应。

此次实验对象是只特殊的椋鸟:幼时因巢穴邻近繁忙铁路而遭遗弃,被人类抚养长大。由于幼鸟通过模仿学习鸣叫,这只椋鸟对重现“非自然”声波(如相机快门、带混响的人声)表现出惊人天赋。

在视频第17分钟,乔丹开始尝试将鸟类线稿存入椋鸟的鸣叫记忆。他将简笔PNG图像输入频谱合成器转为波形,通过播放让椋鸟“聆听图像”。录音过程中他并未察觉成功,但事后整理数千兆字节的音频时,意外发现了目标波形——那幅鸟图竟在远晚于播放时段的位置出现,意味着这是椋鸟自主复现的图像。

乔丹进一步分析称:“这只小鸟在相同频段完美复现了声音,相当于传输了176KB未压缩数据。若采用10:1压缩比的音频传输协议,理论速度接近每秒2MB。尽管存在诸多限制,但设想通过户外扬声器将任意数据存入鸣禽,实在疯狂。”

用鸟鸣“扫描并重现”图像已足够匪夷所思,而这项实验竟真的成功了。或许哪天出现能运行《毁灭战士》的鸵鸟,也不会令人意外了。


文章标签: #椋鸟 #数据存储 #生物科技 #声音实验 #数字传输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