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禁令难挡,中国企业黑市狂购10亿美元英伟达AI芯片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当深度求索(DeepSeek)、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发布人工智能模型时,西方研究者迅速发现这些模型回避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批判性质询。美国官员随后证实,这些工具被设计为反映北京当局的政治立场,引发了对审查制度和偏见的担忧。
以OpenAI为代表的美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将此作为快速推进技术发展的理由,主张减少监管约束。OpenAI全球事务主管克里斯·莱恩(Chris Lehane)上月在其领英发文中,将这场竞争描述为“美国主导的民主人工智能与中国主导的威权人工智能”之间的较量。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于周三签署行政令,禁止联邦政府采购具有“觉醒意识形态”或非“意识形态中立”的人工智能模型,此举可能打破现有平衡。该命令将多元、平等与包容(DEI)政策称为“具有破坏性的渗透性意识形态”,指责其“扭曲输出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并特别点名批判种族理论、跨性别主义、无意识偏见、交叉性和系统性种族主义等概念。
专家警告,这一政策可能对开发者产生寒蝉效应——为获取联邦资金支持,企业或将被迫调整模型输出与数据集以契合白宫立场。该行政令颁布当日,白宫同步发布了特朗普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将国家重心从社会风险管控转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公司松绑、强化国家安全及与中国竞争。
行政令要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联邦采购政策管理员、总务管理局局长及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协同制定各机构合规指南。“我们要一劳永逸地清除觉醒意识形态,”特朗普在“All-In Podcast”与“Hill & Valley Forum”联合举办的AI活动上宣称,“从现在起,联邦政府只会采用追求真理、公平与严格中立的人工智能。”
但如何界定“中立”与“客观”成为首要难题。英国开放大学应用语言学高级讲师菲利普·塞尔geant(Philip Seargeant)指出:“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语言从不中立,所谓纯粹客观只是幻想。”更复杂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全体美国人的价值观。其执政期间曾多次试图削减气候变化、教育、公共广播、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资金,并将这些项目污名化为“觉醒”政治偏见的表现。
周三公布的行政令对“追求真理”与“意识形态中立”的定义既模糊又具体:前者要求大语言模型“优先考虑历史准确性、科学探究和客观性”,后者则规定模型须成为“不偏袒任何意识形态信条的中立工具”。这种宽泛表述既留下解释空间,也暗藏施压可能。虽然行政令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但前沿AI企业仍可能被迫调整策略以适应政治议程。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OpenAI、Anthropic、谷歌(Google)和xAI刚与美国国防部签署合同,各获2亿美元用于开发解决国家安全挑战的智能体工作流。其中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xAI可能与新政最为契合——其聊天机器人Grok被包装成“反觉醒”“低偏见”的真相探索者。该系统被设定为回避主流权威观点、检索政治不正确信息,甚至援引马斯克本人在争议话题上的立场。近期Grok更在X平台发表反犹言论、赞美希特勒等仇恨内容。
“这明显是观点歧视,”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马克·莱姆利(Mark Lemley)尖锐指出,“政府刚与‘机械希特勒’签订大额合同,现在却要审查其他AI的政治立场?”随着xAI产品进入联邦政府采购清单,矛盾愈发凸显:若不对Grok的政治倾向进行审查,行政令就沦为打压特定意识形态的工具。
技术专家指出,模型输出既反映开发者的价值观,也受训练数据影响。开发者过度谨慎或互联网包容性价值观的渗透都可能导致输出偏差——例如谷歌聊天机器人Gemini曾因生成黑人版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和多元种族纳粹形象引发争议,这正是行政令点名批评的典型案例。
非营利组织“人道智能”CEO、前美国AI特使拉曼·乔杜里(Rumman Chowdhury)担忧,企业可能为迎合政策而篡改训练数据。她引用马斯克推出Grok 4前的表态:“将用新模型重写人类知识全集,删除错误并补充缺失信息。”这种由私人企业裁定“真相”的做法,或将深远影响信息获取方式。
保守派企业家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被特朗普任命为AI沙皇——近期在播客中频繁抨击“觉醒AI”,指责主流产品被注入左翼价值观。但专家强调,在事实已被政治化的当下,绝对中立根本无法实现。“若AI认定气候科学成立,这算左翼偏见吗?”塞尔geant质疑道,“当一方论点根本站不住脚时,所谓‘呈现双方观点’的客观性要求反而成为谬误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