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领先的NAND闪存制造商,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YMTC)自2022年底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后,基本无法获得先进晶圆厂设备。据DigiTimes报道,尽管面临制裁与限制,该公司仍计划今年扩大产能,目标到2026年底占据全球NAND闪存产量的15%,并建设一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的试验生产线。

Cover Image

产能规划:月产15万片晶圆

数据显示,长江存储原计划在2024年底实现月产13万片晶圆(约占全球NAND供应量的8%)。虽然从ASML应用材料科磊泛林集团等巨头采购设备的能力严重受限,该公司仍计划将产能提升至15万片/月。今年初,其搭载232层有效堆叠(总层数294层)的X4-9070 3D TLC NAND已进入量产阶段——该第五代产品通过键合150层与144层结构实现总层数突破。

层数增加意味着单位晶圆的存储位元产出提升,但该策略能否助其在2026年实现市场份额翻倍仍存疑。

逆势扩张的技术路线

当全球NAND厂商因需求疲软纷纷减产时,长江存储正加速推进位元增长。除已量产的1TB 3D TLC X4-9070(接口速率3600 MT/s)外,今年还将推出3D QLC X4-6080(预计沿用294层工艺)。2025年计划发布2TB容量的X5-9080 TLCX5-6080 QLC(接口速率4800 MT/s),为高性能大容量SSD奠定基础。

下一代技术节点或突破300层,需键合三个3D NAND结构。这将延长晶圆加工周期,虽降低月投片量,却能显著提升位元产出。

国产化试验线的挑战

美国2022年出口管制禁止向中国实体出售128层以上3D NAND设备,但无法限制长江存储采用堆叠技术。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该公司获取美系设备需经特别许可。据透露,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全国产设备试验线,这标志着中国减少半导体设备依赖的关键一步,但完全替代目前仍被业界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分析师预计,2025年长江存储将满足中国30%的NAND需求,但国产设备较低的良率可能制约产出。若试验线成功,到2026年底其位元产出或翻倍,推动全球份额超15%。不过该试验线主要用于验证设备性能,非大规模生产。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领军者

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长江存储设备国产化率达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供应链包括中微公司(AMEC)的刻蚀与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北方华创(Naura)的刻蚀/CVD设备,以及拓荆科技(Piotech)的原子层沉积设备。但关键的光刻机仍需依赖国产最先进的上海微电子(SMEE)SSX600(当前支持90nm制程)。

相较之下,中芯国际北京厂国产化率仅22%,上海厂为18%华虹宏力长鑫存储(CXMT)均维持在20%。通过长江资本的隐秘投资,多家本土设备材料商已纳入长江存储生态链,但完全去美化目标短期内仍不现实。


文章标签: #半导体 #国产化 #NAND #长江存储 #芯片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