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正面临人工智能垃圾内容泛滥的问题,无论是主站还是蓬勃发展的Shorts板块,都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低劣内容。该平台近期出台新政策,试图对利用AI批量生产垃圾内容的账号进行流量变现限制,甚至封禁处理。但如果说谷歌突然对平台沦为网络视频垃圾场感到恼火,那完全是咎由自取。

Cover Image

7月15日起(通知发布时间不足一周),YouTube将加强对YouTube合作伙伴计划(YPP)成员的审核。这个视频变现计划本是独立创作者(乃至企业机构)赖以维生的核心机制。从下周开始,想要保住广告收入的创作者必须避免发布“量产化重复内容”和“非原创”视频。

从技术层面看,这些指导方针或实质上相同的政策,早在当前这批AI音视频工具普及前就已存在。那些单纯重新上传电影预告片或收集《公园与游憩》片段的频道,本就达不到原创标准——它们大多数内容早已被取消变现资格,广告收益也判给了原始版权方。但谷歌似乎在政策表述上做了微调,以便更轻松地对新型AI垃圾内容撒下大网。

科技媒体TechCrunch发现,YouTube编辑与创作者关系主管雷内·里奇(Rene Ritchie)通过视频安抚制作“反应视频或剪辑内容”的原创作者们:“这只是对YPP长期政策的细微更新,旨在更好识别量产化重复内容。这类内容多年来都不具备变现资格,观众也常视其为垃圾信息。仅此而已。”

用“垃圾信息”形容实在过于轻描淡写。任何YouTube常用户都不可能忽视,这个全球最大视频平台正日益充斥着完全由AI生成的图像、视频、旁白、音乐(几乎肯定包括剧本)的内容,Shorts板块尤其严重。笔者见过根本不存在的歌手发布的整张AI生成专辑(有时还假冒真实歌手名义),这些音乐界的“粉红肉渣”被包装成人类智慧结晶上传。这类频道甚至能自动化大部分上传流程,每日批量发布数十个视频,通过多频道重复试错直到某个内容爆红。

虽然大多数此类内容最终石沉大海,但那些成功案例——比如故意误导观众的虚假电影预告片——却能获得数百万次播放。这些视频的价值,甚至抵不上AI数据中心生成它们所消耗的能源,更遑论其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YouTube虽已出台政策,要求创作者标注使用AI工具生成音视频或外语旁白的内容,但这类规定主要依赖用户自律——对于蓄意钻营者而言,他们根本不会主动申报。

作为YouTube用户(尽管有所保留),笔者对此举表示赞赏。但不得不指出:若谷歌真想净化平台环境,最先需要清理的正是自家后院。

在笔者见过的各类AI垃圾视频中,最令人愤慨的当属“播客”形式——用AI生成话题摘要后,配以合成的多角色对话语音,那些做作的停顿和机械对白连汤米·韦索(Tommy Wiseau)都会尴尬。这些视频明显违反更新后的YPP政策,讽刺的是它们正使用谷歌自家的Gemini工具制作。这并非用户投机取巧,而是谷歌官方宣传的功能。

近期谷歌更以Veo 3为名向所有用户开放全视频生成功能,并直接集成到YouTube平台。虽然正式推出后可能成为付费服务(但愿会强制标注AI生成标签),但用户完全可下载视频后抹除标识重新上传,轻松规避自动审核。

笔者并非管理亿级用户视频平台或开发视频工具的专业人士。但作为观众,谷歌既想从AI生成视频获利,又希望保持平台内容质量的企图,本质上就是相互矛盾的目标。


文章标签: #YouTube #AI垃圾 #内容审核 #Shorts #谷歌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