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Wildcat Lake处理器曝光,不支持光追,配备双Xe3核显
阅读全文

锤刻创思寰宇网
YouTube正着手更新政策,以打击创作者通过“非原创内容”获利的行为,这些内容包含批量生产的视频和其他类型的重复性内容——随着AI技术的发展,制作此类内容已变得轻而易举。
7月15日起,该公司将更新YouTube合作伙伴计划(YPP)的盈利政策,更详细规定哪些内容类型允许创作者获利,哪些则不被允许。
虽然具体政策条文尚未公布,但YouTube帮助文档页面解释称,平台始终要求创作者上传“原创”且“真实”的内容。此次更新旨在帮助创作者更清晰理解当代语境下“非原创内容”的具体形态。
部分YouTube创作者担忧新规将限制反应类视频或片段剪辑类内容的变现能力,但平台编辑与创作者联络负责人雷内·里奇(Rene Ritchie)发文澄清事实并非如此。
在周二发布的视频声明中,里奇强调这仅是YPP长期政策的一次“小幅更新”,目的是更精准识别批量生产或高度重复的内容。他补充说明,这类内容多年来本就不符合盈利条件,因为观众通常视其为垃圾信息。
但里奇未曾提及的是:如今制作此类视频的便捷程度已今非昔比。
随着AI技术兴起,YouTube正被所谓的“AI糟粕”淹没——这个术语特指利用生成式AI技术制作的劣质媒体内容。得益于文本转视频工具,将AI语音覆盖在照片、视频片段或其他再利用内容上的做法已司空见惯。某些充斥AI音乐的频道甚至坐拥数百万订阅者。关于新闻事件(如吹牛老爹庭审案)的虚假AI生成视频,更是累计获得数千万次观看。
今年早些时候,404 Media曾披露YouTube上一部爆红的真实犯罪谋杀系列剧集实为全AI制作。更令人咋舌的是,连YouTube首席执行官尼尔·莫汉(Neal Mohan)的形象都被用于平台上的AI生成钓鱼骗局——尽管平台已配备允许用户举报深度伪造视频的工具。
尽管YouTube试图将此次变革淡化为“细微”政策调整,但现实是:放任此类内容泛滥并让制作者获利,终将损害平台声誉与价值。因此,该公司亟需建立明确政策框架,为大规模封禁“AI糟粕”创作者提供依据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