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将于7月2日震撼上映,这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于1993年开创的恐龙系列电影或将迎来又一成功续作。纵观整个系列,所有作品都以不同方式向观众传递着“科技进步未必带来福祉”的警示——尤其在试图克隆已灭绝生物时。至今仍有影迷好奇此类技术是否真实存在。虽然我们并非科学家,但幸运的是,有位真正的专家对此发表了见解。

Cover Image

在首部《侏罗纪公园》中,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及其科研团队的短视行为印证了伊恩·马尔科姆博士(Dr. Ian Malcolm)提出的混沌理论,这一主题贯穿了整个系列。除了“扮演上帝”的伦理困境,核心问题在于:复活恐龙的技术边界究竟何在?这里讨论的绝非逼真的电脑特效,而是真实的克隆技术。

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联合创始人本·拉姆(Ben Lamm)对此给出了专业观点:“当前人工智能运算与基因组工程的结合,确实为复活灭绝物种提供了可能。但恐龙DNA已完全降解——我们处理过最古老的DNA来自120万年前的草原猛犸象,而恐龙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虽不排除极端情况,但完整恐龙DNA的发现概率微乎其微。”

最新电影中,探险队深入恐龙栖息的丛林获取遗传物质的剧情,延续了该系列“人类不应干涉生命循环”的核心命题。拉姆进一步解析道:“影片中通过基因拼接创造'超级恐龙'的情节具有现实参照。虽然我们无法复活真恐龙,但Colossal公司正通过古DNA基因鉴定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以电影呈现的方式推进物种复活工程。”

据导演加雷斯·爱德华兹(Gareth Edwards)透露,作为执行制片的斯皮尔伯格深度参与了本片创作:“史蒂文与编剧大卫·凯普(David Koepp)共同构建了整个故事框架,初期参与度与我相当。他给予创作者充分信任,这种托付既是荣幸也是压力——正是他的作品激励我成为导演。”


文章标签: #电影 #克隆 #恐龙 #科技 #伦理

负责编辑

  星鸢依依 

  愿我的生命如星光般璀璨夺目,如风筝般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心爱的人携手共舞,在无垠的天际下编织永恒的浪漫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