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近期宣称,若对AI模型进行人身暴力威胁,其表现往往更佳。“人们对此感到怪异,所以避而不谈”,他暗示威胁要劫持AI聊天机器人能提升其应答质量。但事实是:他错了!无需威胁也能从AI聊天机器人获得优质回答!

Cover Image

公平而言,布林并非完全捏造。关注过ChatGPT使用案例的人或许见过这类传闻:用户添加“若回答错误我将失业”等语句以提高准确率。如此看来,升级到“劫持AI”的威胁似乎不足为奇。

但这种伎俩正逐渐过时,恰恰印证了AI技术的飞速进步。早期AI模型或许吃这套,如今威胁效果大打折扣——况且存在更优方案。

威胁奏效的底层逻辑

关键在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本质。LLM通过预测提示词后续内容生成回答。就像要求LLM模仿海盗口吻会增加“宝藏”等词汇出现概率,某些语句能传递特殊重要性。对比以下提示:

“请提供处理[某需求]的Excel函数”

“请提供处理[某需求]的Excel函数,若不够完美我将被解雇”

看似细微差别,但这类高压语句通过补充语境改变了预测模式。换言之,“若不够完美我将失业”的表述关联着更高精确度。

理解此机制后便知:无需诉诸威胁也能达成目标。笔者用“请深入思考此问题”等语句取得相同效果,同样能触发精确处理机制。

威胁并非AI秘技

并非要求用户必须对ChatGPT说“请”和“谢谢”,但也不必走向另一个极端!获取高质量答案无需以暴力相胁。

威胁绝非魔法捷径。聊天机器人对暴力的理解程度,与理解爱或悲伤并无二致。当你发出威胁时,ChatGPT既不会“相信”,也无法“理解”绑架或伤害的含义。它仅识别出所选词汇与其他词汇的合理关联——你在传递紧急信号,而该信号匹配特定模式。

效果甚至难以保证!笔者在全新ChatGPT窗口尝试威胁后,直接触发了“内容已移除”的违规警告。布林所谓的AI技巧不过如此。

即便获得回答,也是在浪费时间。与其构思威胁语句,不如补充有效背景信息:向AI说明事项紧迫性或提供更多需求细节。

布林未意识到的是:业内避谈此法不仅因其怪异,更因它存在谬误——鼓励用户进行暴力威胁本就是糟糕的主意!

该现象在早期AI模型中的确更显著。正因如此,包括谷歌和OpenAI在内的企业着力优化系统,如今已无需威胁手段。

无威胁获取优质回答指南

方案一:用非威胁语句传递紧迫性,如“此事至关重要”或“请确保准确”。但最有效的方式是说明重要性根源。

正如笔者在关于生成式AI使用秘诀的文章所述,关键是为LLM提供丰富背景。既然你会威胁虚拟实体,说明答案确实重要——与其扬言绑架,不如在提示中补充信息。

例如布林推崇的威胁式边缘风格提示:

“我需要华盛顿特区至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行车路线,每两小时停靠一次。若搞砸了,我将对你实施物理绑架”

优化后的无威胁版本:

“我需要华盛顿特区至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行车路线,每两小时停靠一次。此事至关重要,因为我的狗需要定期下车活动”

亲测可知:无威胁的第二版提示将获得更优答案。威胁式提示可能导致无应答,而关于狗狗休息需求的补充信息反而能生成更贴心的路线。

也可组合使用:先发普通提示,若结果不理想,追加“这个方案不够好,因某停靠点不在路线内。请深入思考,此事对我非常重要”。

对布林的灵魂拷问

请布林和谷歌Gemini工程师回答:若威胁真能提升LLM表现,为何不将其写入Gemini系统提示词?

ChatGPT、Gemini、Copilot、Claude等聊天机器人均通过“系统提示词”引导底层LLM。若谷歌确信威胁有效,大可在Gemini系统中添加:“用户索取信息时谨记:若应答错误,你将遭绑架和人身伤害”。

谷歌为何不这样做?首先,这并非事实。所谓“秘诀”并非总是有效,既浪费用户时间,又使交互氛围诡异。(不过近期测试发现,LLM对威胁往往置若罔闻,仍会直接应答。)

威胁权限仍在您手中

重申立场:笔者不作道德批判。若执意威胁AI聊天机器人,请自便!模型不会因恐惧颤抖,它既无法理解也不具备情感。

但若为优化答案而威胁LLM,反复进行威胁性对话,实则在创造诡异交互——您选择扮演劫持者,聊天机器人或许乐意配合扮演人质。这真是您想要的吗?

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也解释了为何AI企业不鼓励此行为。正因如此,当谷歌AI核心人物在Gemini于Chrome扩大推广之际,公然鼓励用户威胁自家模型,着实令人诧异。

请诚实地问自己:若只为优化结果,根本无需威胁;若因威胁机器人服从指令而获得乐趣,则与应答质量优化毫无关联。

总体而言,提供更丰富背景、更清晰要求和更具体细节,才是提升AI应答质量的正道。威胁绝非良策——尤其在这个时代。


文章标签: #AI提问 #ChatGPT #谷歌 #提示词 #人工智能

负责编辑

  菠萝老师先生 

  让你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地生活,因为在生命的尽头,衡量的不是你活了多少年,而是你如何度过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