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执导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还让他赢得了最佳导演奖。十七年过去了,这位传奇导演坦言,如果现在拍摄这部电影,他绝不会再拍——但与那些批评“政治正确过头”的人不同,他认为这种变化不一定是坏事。

Cover Image

在为电影《28年后》宣传期间接受《卫报》采访时,博伊尔回顾了拍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经历。面对当前对白人电影人讲述异族文化故事的争议,他坦言:“确实,现在不可能再拍这种电影了,而这正是应有的改变。是时候反思我们背负的文化包袱,审视我们给世界留下的印记了。”

当被问到这部电影的制作是否带有殖民色彩时,博伊尔回答:“不,除非你认为万物都如此。”他进一步解释:“当时这已经算是激进的尝试——我们只派了少数人去孟买,与印度团队合作试图呈现真实文化。但你终究是外来者,这种方式仍有缺陷。某些时期的文化挪用或许被默许,但现在时代变了。我以这部电影为荣,但今天根本不会考虑这样做,甚至连融资都不可能。即使参与,我也会找印度新锐导演来执导。”

时代浪潮下的电影变迁

2008年底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曾引发文化轰动。这部电影原计划直接发行DVD,但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前夕被探照灯影业接手后,凭借好口碑逆袭成为颁奖季的黑马。最终,该片以北美票房10.25亿元人民币(1.41亿美元)、全球票房27.49亿元人民币(3.78亿美元),成为当年奥斯卡提名影片中的票房冠军,并横扫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八项大奖。

然而近年来,这部电影对印度的呈现方式和刻板印象的强化引发了许多争议。印度电影人斯瓦蒂·谢蒂(Swati Shetty)与格兰特·凯斯曼(Grant Kessman)正在开发续集及衍生剧集——这正符合博伊尔现在对这类题材的处理理念。尽管没有参与新项目,博伊尔显然坦然接受:这从来就不该只是他的故事。

当大多数电影人对文化议题的变化本能地抵触时,像博伊尔这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特权,并主动让出文化叙事权的白人导演非常难得。那座奥斯卡奖杯永远属于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2008年值得被看到,今天依然值得观众深思。


文章标签: #电影 #奥斯卡 #文化争议 #贫民窟 #导演

负责编辑

  星鸢依依 

  愿我的生命如星光般璀璨夺目,如风筝般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心爱的人携手共舞,在无垠的天际下编织永恒的浪漫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