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与编剧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上次合作丧尸题材电影已过去23年,《28年后》这部不容错过的暑期档重磅作品甫一上映便引发热议。本周上映的该片获得影评界广泛赞誉,在烂番茄(Rotten Tomatoes)网站斩获91%的“新鲜认证”评分,但大众观众评分仅6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影片独特的基调平衡与耐人寻味的结局——加兰在近期访谈中对此进行了细致解析。

Cover Image

博伊尔与加兰接受《综艺》(Variety)专访时,不仅探讨了影片的诸多细节,更透露了《28年后》三部曲的规划。话题聚焦于由杰克·奥康奈尔(Jack O'Connell,《罪人》)饰演的吉米·克里斯特(Jimmy Crystal)——这个开场段落中以孩童形象亮相的角色,在28年后以成人姿态重现。编剧向《综艺》阐释道:“这个角色如同整部电影乃至潜在三部曲的缩影,我们试图探讨现代社会对过去的病态迷恋。简单来说,我和丹尼成长于崇尚前瞻精神的年代,而近十到十五年,我们却深陷怀旧浪潮。”

《28年后》警示了美化历史的危险

多家权威媒体指出,吉米及其党羽的终场造型明显影射英国历史上真实的恶魔形象——他们令人联想到2012年被曝生前犯下数百起性侵案的已故电视名人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e)。尽管这种设定引发争议,但加兰解释其深层寓意:“影片本质是在审视集体记忆的失真:我们选择性遗忘、刻意摘取、错误重构历史。当这些扭曲认知被糅合发酵,就会孕育出危险。”

《28年后》充斥着令人不安的强烈意象,博伊尔与加兰成功打造了一部突破类型框架的杰出丧尸片。虽然吉米爵士的突兀登场可能让不熟悉英国文化的观众困惑,但创作团队为这个看似荒诞的动作场景结局赋予了深刻意图。期待续作《骨之圣殿》能延续首部曲奠定的主题脉络。


文章标签: #丧尸片 #三部曲 #记忆扭曲 #历史批判 #争议结局

负责编辑

  星鸢依依 

  愿我的生命如星光般璀璨夺目,如风筝般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心爱的人携手共舞,在无垠的天际下编织永恒的浪漫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