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情报研究合作伙伴(CIRP)最新报告显示,尽管更多消费者转向基础版机型,但美国市场iPhone加权平均零售价仍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约6927元人民币(953美元)攀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约7061元人民币(971美元)。这131元人民币(18美元)的增长背后,暗藏苹果产品战略的深层调整。
自2018年停止公布iPhone平均售价后,US-WARP指标成为观察苹果定价策略的关键窗口。本季度两项关键决策推动均价上涨:一是推出定价更高的iPhone 16e取代旧款iPhone SE,二是停产iPhone 14系列。不过iPhone 16 Pro系列销量未达预期,部分抵消了涨价效应——更多用户选择标准版iPhone 16。
值得关注的是,Pro机型销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5%骤降至38%,创下近年最大跌幅。这种现象不仅反映消费者对钛金属边框、潜望式镜头等高端功能的热情消退,更暴露出存储升级策略的失效:选择基础存储版本的用户比例显著增加,这在非Pro机型中尤为明显。
iPhone 16e的推出标志着苹果中端战略转型。这款机型虽无Pro系列的高端配置,但相比被取代的iPhone SE具备更现代的设计语言。通过提升产品线起售价与精简机型,苹果在保持利润率的同时,试图为预算敏感用户提供主流体验。不过当iPhone SE和iPhone 14完全退市后,市场反应仍需持续观察。
智能手机市场正呈现新特征:成熟市场消费者更注重实用价值而非技术尝鲜。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硬件创新溢价能力,还冲击厂商惯用的存储分级定价策略。数据显示,非Pro机型用户选择256GB版本的比例同比下降12%,直接导致每台设备收入减少约363元人民币(50美元)。
从US-WARP指标演变轨迹看,苹果正尝试在高端定位与市场现实间寻找新平衡点。该指标反映零售终端实际成交价均值,剔除运营商补贴等干扰因素,更能体现真实消费趋势。若iPhone 16e市场表现符合预期,苹果可能继续压缩低端产品线,强化中端机型竞争力。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均价增长更多源自产品结构调整而非真实需求提升。随着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延长至36个月,如何在高价位段维持吸引力将成为关键挑战。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将更具参考价值,届时停产机型完全退出统计,能更清晰展现战略调整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