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YouTube近期对两家以制作“概念预告片”闻名的机构实施平台制裁,正式取消其通过虚构影视预告内容获取收益的权限。这些被集中清理的“假设性”预告作品,通常围绕尚未公布官方物料的好莱坞重点影片进行二次创作。

Cover Image

深陷舆论漩涡的KH工作室与Screen Culture频道,凭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未上映电影及经典IP制作预告片并通过YouTube平台盈利的运营模式,已在行业内引发广泛争议。《截止日》(Deadline)披露的行业信息显示,部分大型制片公司也参与这类虚假预告的利润分成,由于涉嫌未经演员许可擅自使用其数字形象,该现象已引起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的重点关注。

现阶段YouTube已将涉事频道移出合作伙伴计划,实质上切断了其内容变现途径。虽然制作方仍可继续发布视频,但其创作动机究竟是源于艺术热忱还是商业利益驱动,已然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

KH工作室创始人在声明中强调创作初衷的纯粹性:“我耗费三年心血经营这个频道,被定义为'误导性内容'实在令人心碎。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创意的可能性,而非刻意模仿官方作品。”Screen Culture频道截至发稿前尚未作出公开回应。根据平台规则,涉事方仍保留申诉权利。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正在持续升级。虽然虚构预告片存在其积极价值——正如导演伊莱·罗斯(Eli Roth)将自制的《感恩节》假预告在多年后拍成正式长片的成功案例——但随着AI技术门槛的持续降低,版权边界正变得愈发模糊。从漫威系导演罗素兄弟(Russo Brothers)到网飞(Netflix)CEO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业内领袖关于AI替代人工的言论持续引发震荡。独立制片人将AI视作突破资金限制的创新工具,而当大型制片公司采用相同技术时,却往往被批判为破坏行业生态的逐利行为。

虽然关于AI应用的道德困境尚未形成共识,但该技术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威胁已引起持续性焦虑。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以更深入的姿态渗透进文化创作领域,这场技术革新与人文价值的角力,注定会成为长期存在的时代命题。


文章标签: #YouTube #AI #版权 #电影 #争议

负责编辑

  星鸢依依 

  愿我的生命如星光般璀璨夺目,如风筝般在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心爱的人携手共舞,在无垠的天际下编织永恒的浪漫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