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指出,美国科技企业高管此前严重低估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杀伤力。如今蒂姆·库克(Tim Cook)、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领袖虽试图通过政治游说调整政策,但分析师认为这种努力很可能无济于事。
据该行测算,苹果(Apple)因关税政策导致的利润损失将达到330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戴尔(Dell)与惠普(HP)承受的关税冲击更为惊人——其损失金额已接近两家公司2025年预期净利润总和。
摩根士丹利强调,当前关税体系与特朗普首任政府时期存在本质差异。此前针对特定产品的豁免机制已被全面覆盖的刚性关税取代,这意味着企业通过游说获得豁免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虽然苹果曾在上届政府时期成功争取到关税豁免,但面对本次“无差别打击”式的新政,连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也难以幸免。
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被认为是产业回流的根本障碍。调研显示,即使不考虑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仅在美国建设生产线就需要至少9个月筹备期,而多数电子制造服务(EMS)厂商预估实际耗时将长达数年。若以中国制造业为成本基准,将产能转移至美国需要耗费数千亿美元资金,这还未计入美国与东南亚地区高达5-7倍的工资差距。
分析师特别指出,即便部分企业启动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其转移目的地也集中在台湾地区、越南或印度。然而这些地区如今同样面临高额关税壁垒,使得所谓的“去中国化”战略失去实际意义。更关键的是,考虑到下届美国政府可能推翻现行关税政策,当前任何大规模产能迁移决策都伴随着巨大政治风险。
摩根士丹利总结认为,科技企业目前陷入双重困境:既无法通过游说改变政策走向,又难以承受产业转移的巨额成本。即便强如苹果,其产品涨价策略也只能缓解部分压力,无法从根本上抵消关税造成的利润侵蚀。这种僵局或将持续到美国大选后新关税政策明朗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