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总统认为iPhone生产可以很快转移到美国。他错了——即便最终可能实现,也绝不会在他的任期内发生。
周二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卡洛琳·莱维特回应了关于特朗普是否认为iPhone终将回归美国制造的提问。她表示,总统确信美国拥有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资源和劳动力。莱维特称特朗普正致力于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本土,并重点关注“先进技术领域”:
“总统希望增加美利坚合众国的制造业岗位,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等美国必须保持领先地位的全球新兴科技领域。这既包括传统制造业岗位,也涵盖高新技术职位。总统的愿景是让所有这些产业回归本土。”
该提问引述了美国国务卿霍华德·鲁特尼克近期关于“数百万装配iPhone微型螺丝的产业大军将登陆美国”的言论。莱维特的回应显示特朗普认可这一判断。但用“拧螺丝”来形容iPhone组装显然是严重简化——即便外行也清楚,iPhone生产涉及索尼、LG等高端元器件供应商,以及为苹果芯片代工的台积电(TSMC)等关键合作伙伴。
在被追问美国是否具备承接iPhone生产的技术能力时,莱维特斩钉截铁地给出肯定答复,并称苹果公司已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就是明证。但事实上,这笔投资与iPhone制造几乎毫无关联,且不过是苹果既往承诺的常规操作。
现实情况是:美国不仅缺乏需要4年以上建设周期的iPhone组装厂,也没有经过数十年培养的熟练廉价劳动力;制造iPhone所需的稀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且面临关税壁垒,更不存在支撑零部件生产的配套工厂。简言之,美国需要从零构建完整的iPhone供应链体系——仅基础设施准备就需至少五年,劳动力培养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这远超特朗普可能的任期。
美国芯片制造落后台湾五年
唯一例外是亚利桑那州的苹果芯片生产,但技术代差显著。苹果合作伙伴台积电(TSMC)2020年启动的美国工厂耗时四年才投产,目前仅能生产iPhone 15标准版搭载的A16仿生芯片(采用落后的4纳米工艺)和Apple Watch的SiP模块。其美国产线相比台湾本土落后整整五年。
按计划,台积电第二座美国工厂将于2027-2028年投产3纳米芯片(现款iPhone 15 Pro已采用该工艺),而获得480亿元人民币(约合66亿美元)补贴的第三工厂预计2030年才能量产2纳米芯片。这意味着当2026年iPhone 18 Pro搭载A20芯片面世时,美国工厂刚开始生产早已过时的型号。
根据台湾地区法规,台积电等本土芯片商虽可在海外设厂,但技术必须比岛内落后至少一代。台湾经济部长郭耀煌2024年11月明确表示:“台积电当前不得在海外生产2纳米芯片,未来即便海外投产,核心技术仍将留在台湾。”这从根本上断绝了美国生产最新苹果芯片的可能性。
美国制造iPhone近乎天方夜谭
目前近90%的iPhone由中国生产(主要代工商为富士康和立讯精密),印度仅占10%-15%份额。美国虽设有苹果研发中心,但大规模制造面临多重障碍:缺乏熟练廉价劳动力、没有现成生产线、关键部件(如索尼摄像头和显示屏)仍需进口。即便奇迹般实现本土化生产,成本飙升也将令消费者难以承受。
苹果CEO蒂姆·库克2022年12月将亚利桑那州产A16芯片称为“开端”,表示“在沙漠播下未来种子需要时间培育”——台积电单是建设这座仅生产单一组件的工厂就耗时四年。若要实现整机本土化,苹果还需解决土地、原材料和完整供应链问题,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苹果的近期务实选择
面对特朗普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104%关税的威胁(印度关税仅26%),苹果正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囤积现有产品,另一方面加速将iPhone生产向印度转移(据传2025年9月新机可能因此涨价43%)。消费者已开始恐慌性抢购现款机型,这种趋势或将持续。虽然库克曾成功争取过关税豁免,但将产能迁回美国既无助于解决问题,也不符合商业逻辑——即便强行实施,高昂成本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