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特朗普政府的新贸易政策可能带来部分利好,但由于设备采购成本预计将大幅上涨,这并不会推动芯片制造商扩大在美国的业务规模。
特朗普最新关税政策使芯片制造商难以将美国视为替代市场,但将利好英特尔等本土企业
对于台积电(TSMC)等海外芯片企业而言,在美国开展制造业务被普遍视为艰巨挑战,企业需要应对市场不成熟、运营成本高企以及政策反复性等系统性难题。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目标虽是促进制造业回流,但最新措施却产生了逆向效果。据SemiAnalysis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台湾地区,美国本土芯片生产成本可能暴涨32%,这将直接导致美产芯片价格竞争力大幅削弱。
行业报告指出,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芯片制造设备采购成本已出现显著上涨。当前建造先进制程工厂所需的关键设备——例如极紫外光刻机(EUV)——采购成本额外增加了15%,这与美国推动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形成矛盾。若将设备成本增幅完全传导至晶圆定价体系,最终产品价格可能提升32%之多,即便在当前关税框架下,台湾地区仍保持着明显的成本优势。
不过对于英特尔代工(Intel Foundry)这类本土企业,特朗普贸易政策反而可能转化为特殊机遇。苹果(Apple)和英伟达(NVIDIA)等科技巨头将会发现,采购英特尔生产的美国本土芯片,其综合成本将低于从台积电美国工厂获取产品。但考虑到英特尔代工服务(IFS)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技术表现,坚持在美生产的厂商或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接受性能代差,要么承担进口高价芯片的成本压力——这种困境折射出美国半导体产业在新关税体系下的发展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近期公开表示通过“征收100%关税”的威胁手段迫使台积电赴美建厂。虽然这家台湾芯片巨头的投资承诺看似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新贸易政策加剧了市场对美国政府政策延续性的疑虑。当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深陷地缘政治博弈的漩涡时,最终承受价格传导压力的,将是终端市场的普通消费者群体。